本报记者 龚立堂 王博

光山,注定是一个不凡之地!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诞生过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等主力红军。光山“王大湾会议”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性转折!

和平时期,这里如今又成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别山主战场,是河南明确2017年年底6个国家贫困县脱贫摘帽县之一。

光山历史悠久,古称弦国。光山因“司马光砸缸” 的故事,而享有“智慧之乡”美誉。

1985年,光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又被确定为新一轮开发工作重点县。据统计显示,2011年-2015年,光山县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重点项目240多个,实现脱贫人口7.3万人。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仍有贫困村106个、贫困人口57847人。

光山的脱贫攻坚工作,始终牵动着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心。2016年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专程到光山考察指导扶贫工作,更加提振了光山干群脱贫攻坚的信心。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等省市领导多次到光山调研指导,察实情,定良策,鼓劲加油。

“只要85万光山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打赢这场消灭贫困的战斗。”光山县委书记刘勇的话语掷地有声。

作为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光山县今年3月6日和4月29日先后下发两个《脱贫攻坚指挥部令》,不仅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头等大事,列为1号民生工程,而且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各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出台精准脱贫量化考核的17项奖惩办法。

记者走进光山县,触目可见鏖战激烈的“电子战”“山地战”“联合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战术是关键。全县上下战旗猎猎,众志成城,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一触即发“电子战”

光山县羽绒产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素以羽绒之乡闻名遐迩,每年有20万人从事充绒和羽绒加工,以传统方式卖羽绒服装,被业界誉为“光山现象”。

从2013年起,借助电子商务的兴起,光山县开始走上“羽绒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子。2014年,该县成功争取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后,网销羽绒服和防寒服1000多万件,并远销30多个国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羽绒产业担负着全县近半数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过去是“背负千件销一地”,现在是“轻点鼠标卖全球”。光山县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纲要》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制订电商扶贫计划,定期召开电商发展例会,举办电商论坛,组建跨境贸易专业军团,光山羽绒“卖全球”战略正步步为营,胜券在握。

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5日,光山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电商培训和实训基地,至今已举办电商培训班61期、培训学员6500余人次,村点覆盖率达到76%。

其中专门针对贫困人口、残疾人的培训10期700余人次。

光山县“互联网+”风生水起,“电子战”一触即“发”。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优势,电商和农副产品“十宝”结合、电商和羽绒服装主导产业结合的“电商+扶贫”路子越走越宽广。

如今,全县有47个贫困村、700多个贫困户、24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线上开发和销售。全县共有各类网店5000多家,网销各类产品100多种,电商带动73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今年5月,光山县被评为“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

借势发力“山地战”

人在家里躺,钱在山上长。光山县在产业扶贫上大打“山地战”,茶叶、油茶、旅游观光等传统涉农产业借势发力。

光山县种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述“淮南,以光州上”。全县有茶园面积23万亩,年产茶叶8180吨,茶产业从业人员15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5000多元。光山县因此被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之乡”等称号。今年10月8日,光山县又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名茶之乡”,也是河南唯一上榜县。

有着“全国油茶重点县”和“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 称号的光山县,县委、县政府把油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的规划,重点发展壮大了20多万亩茶产业、15万亩油茶、8万亩苗木花卉。

作为光山县油茶产业开发和精准扶贫脱贫中的领军企业,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公司目前已流转荒山坡地2万余亩,其中面向贫困村流转贫困户土地5000余亩。不仅解决1000余农户就近就业,而且对贫困户油茶籽予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人均年增收4000元。今年10月11日,来自全国油茶专家、省市林业部门领导和全国种植油茶的15个省市代表145人齐集光山,在此研讨学习油茶产业发展技术。

山上擂战鼓,地上鼓声急。

文殊乡东岳村成立文殊寺油茶专业合作社,流转村内荒山荒地3500亩,建设2000亩茶园、1500亩苗木花卉基地,带动群众脱贫。河南蓝天集团油茶公司与文殊乡方洼村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优先务工,带动村内70余人就近转移就业。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光山县近年来重点培育了羽绒加工、茶叶、油茶、苗木花卉等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以东方心典、阳光、富邦、布鲁哈、白鲨为代表的纺织服装及羽毛(绒)加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主导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产业扶贫合力不断增强。

截至今年9月底,光山县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94家,从业人员35985人,同比增长75.5%。仅羽绒加工户发展到3万家10余万人,其中贫困人口占20%。种植茶叶22.8万亩,油茶16.7万亩,苗木花卉7.8万亩,2万多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千军万马“联合战”

如果说“电子战”是科技战术,“山地战”是特种战术, 那么“联合战”则是立体战术。

光山县在脱贫攻坚“联合战”中,首先从组织建设上得到保证。中央、省、市、县四级派出扶贫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分别进驻该县106个贫困村定点帮扶,其中县直88个单位派驻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115名。与此同时,该县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参战,开展“百企帮百村”“千名干部帮千户”“干部进万家,真情帮脱贫”等活动。仅县直单位就组织1210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79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为让更多企业投身脱贫攻坚大战场,光山县发动境内176家企业结对帮扶106个贫困村,建档立册,挂账销账,点对点、人帮人地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南向店籍企业家发起“牵手对接贫困户”活动,90家企业对接713户贫困户、1031名贫困群众,变贫困群众适应就业岗位为就业岗位适应贫困群众。

内生有动力,外联有活力。

蓝天集团今年年初捐资1000万元,支持光山扶贫事业;卢氏茶叶集团总经理卢文全回到家乡承诺“两个100”:个人出资100余万元,打造南向店乡黄畈村美丽乡村;吸纳100余名贫困人口在公司务工,并提供免费食宿。 砖桥镇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魏均昌,回乡投资1.6亿元创办桦昌农业生态园,流转两个乡镇土地2.3万亩,村民变社民,解决629个贫困户、2244名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原来在广州开服装厂的返乡农民工甘平安,流转土地6500亩,种植苗木花卉、油茶等……

就这样,一大批民营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成功人士,主动帮扶脱贫工作,累计创造就业岗位2600多个,帮扶贫困户3200户,社会各界已形成攻坚帮扶的合力。

运筹帷幄,仗仗精彩。停运10年的光山火车站客运业务今年5月20日开通,开通列车21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光山县贫困户中的2746名在校生每人每年提供1000元资助;装机容量100万kW、工程总投资55亿元的河南新华五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今年5月5日正式签约;光山县成为河南“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5个试点县之一……

世上无难事,攻坚不畏难。光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县57847名贫困群众2017年全面脱贫这一任务,倒排工期,只争朝夕。县长王建平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老区人民攻坚不畏难,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