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立堂
或许你看过温州人创业的央视热播剧《温州两家人》,但你不一定知道,剧中讲述侯三寿倾力打造奋钧科技、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的故事原型主人公,就是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记者近日参加第二届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融合发展论坛暨全国媒体看温州活动时,采访的第一个企业就是公司总部设在温州的正泰集团。这个从1984年起初创业仅有8个人、5万元创业资金、年产值不足1万元的家庭作坊式的民营小企业,经过32年的发展,如今成为拥有员工3万多人、总资产和年销售额均超过40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98位,被誉为中国工业电器龙头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
“正泰集团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其中光伏业务增长近80%,电力电子产品在北美市场增长168%,国内外工程总包业务增长425%。今年上半年,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同比增长30%以上。”在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下,正泰集团之所以逆势增长、一枝独秀,正如正泰集团党委书记林可夫介绍,主要是及时转型升级,立足主业促转型,围绕“电”字求发展,目前集团产业已覆盖“发、输、变、配、用”电力设备全产业链,并布局城市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制造业、储能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宁可少做亿元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品出厂。”类似这样的标语,在正泰集团工厂内随处可见。这些标语既体现着正泰对产品的完美追求,也是正泰能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最好诠释。
与其说正泰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创业史、创新史、转型史,不如说是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写照和缩影。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过,“谁掌握可再生能源,谁就能引领21世纪。”如今,“新能源的领军者”已经成了正泰集团掌门人南存辉身上的新标贴。他所带领的全球领先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团队在新能源上的作为,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完全可以说,正泰集团是温州民营经济的样板,也是温州民营企业的标杆。32年的正泰发展史,也为时下温州“实体经济回归、温商回归”做出了良好注解。
温州古称瓯,《山海经》载“瓯在海中”,建城已有2208年的历史,是东瓯王国故地。
温州位于长三角最南端,因气候温和而得名,是连接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城市。全市下辖鹿城、龙湾、瓯海、洞头4个区,乐清、瑞安2个县级市,永嘉、文成、平阳、泰顺、苍南5个县,户籍人口811万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温州成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最先吹到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
32年前,“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一起,成为当时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发展模式。1984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倡导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搞活流通。温州人的创业创新激情喷发,以家庭工业为主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第一个外来人,那个外来人就是温州人。”这是一句被人们频繁引用来形容温州人的话。温州人经商,把赚一分钱、一厘钱都当作光荣的事;一个办法行不通就换个思路干;一个地方没有发展空间了,就拖家带口寻找新的希望之地。
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如何认识“温州模式”?“温州模式”过时了吗?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原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用4句话概括了“温州模式”的内涵,这就是以民本经济为本质,以市场经济为精髓,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有限有为有效为政府治理内核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温州特别是“温州模式”曾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一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做示范。”
城市目标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今天的温州,从全国发展中寻找“新坐标”,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温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告诉记者,温州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这是温州 “三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排头兵。
在温州市规划展示中心,通过文字、图表、照片、实物、沙盘模型等形式,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记者在此看到了温州城市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展馆大厅的LED屏幕上,可以感受“山、江、海”的温州特色;在目前国内最大的LED数字沙盘前,可以动态体验温州中心城区100多平方公里的变化情况;在4D影院,可以通过不同视角欣赏温州的秀丽美景、体验温州的厚重文化底蕴。
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民,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今天的民营经济,依然是温州的主体力量、发展根基和最大特色。温州培育出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等42个全国性生产基地,不少产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2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3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026元和21235元。
正因如此,在“温州产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温州民企借助全球60多万温籍侨胞的优势,在海外拓展营销网络,积极推进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温州民企还通过温籍侨胞在境外创办15个商品城,将温州产品营销至海外市场。
曾经走过弯路的温州鞋业今天东山再起,温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统计表明,温州上万家制鞋企业和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业已形成年产值达1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链,为当地解决了4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如今的温州鞋业漂洋过海,成为走向海外数量最多的标记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之一。
记者走进瓯北五星工业园区的红蜻蜓鞋业公司总部,首先参观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分为鞋文化历史馆、红蜻蜓品牌馆、红蜻蜓鞋科技馆和党建馆。1200多件鞋履藏品,积累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采用现代光、电、声等高科技表现手法,系统反映了中国最古老的鞋到现代鞋的嬗变轨迹,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国内少有的鞋业A股上市企业红蜻蜓鞋业公司,以打造中国鞋文化博物馆闻名遐迩。如今,该博物馆的科技馆带上了更多的科技色彩,成为智造孵化圈IMI1的一部分。在智造孵化圈IMI1,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朝气蓬勃的设计研发人员。记者到来时,他们正在集体讨论下一季的流行款式,不是对着设计图纸,也不是对着打版出来的鞋样,而是对着显示屏,实现鞋款通过电脑设计、筛选、展示数字化三维技术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三维技术运用到鞋款研发。红蜻蜓推出的为客人量身测量脚型,只要站在一台蓝光测量仪上,3分钟就能拿出一份脚型测量报告,报告里不仅有脚型,还有脚型分析,并会据此量身打造一双鞋子。
来到红蜻蜓男鞋生产车间,男鞋总监胡益敏欣喜地介绍,这一季的男鞋有不少爆款,其中一款在天猫上就下了1万多双的订单,而且还有不少“回头单”,上线就断货。
温州商业氛围浓厚, 大约每17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商办企业,每52个温州人就拥有一家私营企业。从过去数十万供销大军走南闯北推销产品起步,到今天创办各类大型市场、推行“虚拟经营”,温州人营销网络逐步形成、扩大。如今,200多万名海内外温州人建立了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的庞大营销网络,将温州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全球。
统计表明,温州企业70%的产品通过温州人营销网络销售。在外温州人通过创办企业、品牌代理、专业市场等方式,年销售额达到5550亿元。目前温州有6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17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在全国2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商网络,近10年来温商在外投资近1万亿元。
弄潮儿向涛头立。新的历史关口,新常态下的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将温州再次推向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温州市委给自己、给各级班子和广大干部提出了3个命题:当我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一定要把温州打造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人们拭目以待,温州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