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基督教两会共同在信阳市图书馆一楼大厅举行“共享阳光下的温暖——中国基督教两会助残(河南)项目”捐赠仪式。
在“回报社会 奉献爱心——延佛国际慈善基金轮椅捐赠暨厚东救助残疾人安居工程启动仪式”上,驻信官兵做助残志愿者。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共有各类残疾人49万人(不含固始),全市持证残疾人13.98万人。市残联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全市残疾人事业,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在各级残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圆满完成各项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3年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先后获得“全国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先进单位”“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先进单位”等荣誉。

近年来,一项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一项项精湛业务的推进,一次次扶残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助残项目的落地,犹如冬日暖阳温暖残疾人的心灵,照亮残疾人的未来。

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有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并将残疾人民生实事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细化落实措施,切实发挥高端引领、整体带动的作用。市四大班子领导怀着深厚的感情抓残疾人工作,多次出席重大活动,统筹谋划优先落实各项惠残政策,为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十二五”期间,市、县两级政府在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组织建设、扶贫、托养、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市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得到充分展示,物质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赞誉。

亮点纷呈,各项业务工作扎实推进

健全完善保障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的重要举措,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的安全网。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每人每月50元,惠及持证重度、困难残疾人6.74万人。2012年,市政府将“全市三级16-59周岁特困残疾人最低养老保险费由政府代缴”纳入“十件实事”,全市共有5万余名1-3级残疾人最低养老保险费由政府代缴。城镇残疾人普遍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重度残疾人参保范围扩展为1-3级,每人每年只需缴纳10元,农村残疾人新农合参保比例近100%。通过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残疾人机动轮椅燃油补贴等助残项目,帮助残疾人2万余人。部分县区为残疾人免费发放公交爱心卡,凭残疾人证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市县乡三级全部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明确职责,制定了具体救助措施。为及时倾听残疾人心声,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开通了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

创新推进康复服务。为加快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全市共建立乡镇、村(社区)康复室290个,培训残疾人康复协调员1066名。部分县区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总人口数的人均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奠定了基础。市、县区全部建成了规范化的聋儿语训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为就近提供辅助器具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创造了条件,为7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全部超额完成任务。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目前我市6-14周岁在校残疾儿童、少年有3308人。资助残疾人大学生300余名,其中近20名困难残疾人家庭大学生由资助单位资助至大学毕业。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政府扶贫开发计划,统筹安排,优先帮扶,已完成近3万户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工作。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建立省、市二级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16个,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近1000户。争取上级残联危房改造资金,改造残疾人危房3815户。全市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7所,集中托养5197名16-59周岁智力、精神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市马鞍山残疾人托养中心,是全省唯一一家全国第二批“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机构达标单位。

宣传活动有声有色。每年的全国助残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活动期间,通过发放小册子、张贴宣传画、开办法律维权讲座等方式,增强残疾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能力,提高自我维权意识。同时,加大对汪功顺、胡远月等残疾人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鼓励广大残疾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成功举办第一届信阳市残疾人运动会,充分展示我市残疾人的时代风采。在市图书馆增设了残疾人阅览室和盲人阅览室,为残疾人提供阅读专座,保证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便阅读。

多措并举,各项民生工程落地开花

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市委、市政府将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全民技能振兴培训工程”统一安排,总体部署。通过多种培训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订单培训,实现培训后上岗就业;开展依托公司培训就业“一体化”,提高就业率;依托“公司+农户”“辐射+带动”模式,提高农村残疾人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创新残疾人电商培训新模式,促使残疾人成为“网店”创业者,实现居家就业;坚持做到“三实”培训,即培训人员实、培训质量实和就业率实,杜绝虚假培训,数字就业。5年来,全市共培训残疾人37097人,实现残疾人就业或增收22901人,其中盲人培训率在90%以上。

全面启动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市委、市政府每年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市民生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信阳市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任务、目标,落实了资金。各县区建立、完善了贫困残疾儿童筛查机制,明确了责任人,每季度向市残联报送筛查情况。为增强教学和服务质量,市聋儿语训中心面向社会招聘10名有资质的专业教师和医护人员。每年举办聋儿语训师资培训班,对市、县区聋儿语训机构进行了全面培训。5年来,全市共实现人工耳蜗救助125名,脑瘫儿童康复280名,智残儿童康复560名,聋儿康复360名。

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报省发改委备案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项目8个,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项目9个。目前,已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的县级项目1个,正在施工的市级项目1个、县级项目2个,准备开工的县区项目2个。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自新建以来,连续3年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双十工程”。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爱心涌动,社会各界踊跃同心助残

打造“同心助残”活动品牌。通过连续5年举办“同心助残”活动和豫南商会、厚东爱心捐赠等活动,争取社会捐赠资金1200余万元,外用药品价值89万元、衣物鞋帽价值50万元。捐赠款物全部用于残疾人困难救助、培训补贴、危房改造等,并在慈善总会建立残疾人助残基金专户。成立信阳市爱心助残书画院,募集爱心书画家作品300余幅,其中有多幅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如唐玉润、戴南园、李乾山的作品,中国书协理事作品5幅,全国人大代表作品1幅,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作品2幅等,根据书画院成立宗旨,募集作品择期拍卖,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成功举办大别山同心助残慈善书画展。市、县残联在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残疾人活动。

今后5年,市残联将乘第五次党代会的东风,扬帆奋起拼全力,努力为全市残疾人编织一个更密更实更有温度的民生网、保障网、爱心网,确保每一位残疾人在小康路上不拖后腿不掉队,为残疾人造福,为信阳增光添彩!

(文图由信阳市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