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程金灵 摄
道德引领 徐 维 摄
扶贫济困 宋 鹏 摄
文明创建 马育琴 摄
新区新貌 孙 艳 摄
古城晨曦 张 帆 摄
息州梦华 吴 楠 摄
安置小区 吴世成 摄
颗粒归仓 徐 维 摄
田园风光 耿莲英 摄

编者按:近年来,息县这座千年古城很拼,拼经济、拼转型、拼民生……正演绎着一场精彩的产业、城市格局之变。用“新常态”的视角回顾变化的背后,我们会发现,这张经济发展“成绩单”充满着精彩与希望,古城息县已经跨入了发展变迁的新纪元,正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 裴娅晖 通讯员 余江 姜伟 张星 彭涛

今年年初息县“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息县将深入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滨水宜居城市建设,强基层、重民生,积极作为、务实发展,奋力开创美好息县建设新局面。

这是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近年来,息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04.5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8.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85亿元增加到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6.69亿元增加到32.76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1.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总投资额的2.6倍。经济发展步入了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美好息县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数字背后蕴深意。一项项政策,一个个规划,一组组数据,一桩桩实事,构成了一份暖心的成绩单,见证着息县的大发展、大变化,凝聚了所有奋斗者的才智、汗水和拼搏,寄托着息州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美好息县,在不经意间,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农业之 “变”◇◆

福地息县,有米有面。但在过去,限于种种因素,农业作为息县第一产业一直大而不强,生产效益不尽如人意。

如今,息县立足农业大县的基本现状,积极利用惠农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突出优势,全面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主战略,息县农业发展在新时期有了新变化、新亮点、新成绩,正在逐步上演从“田间”到“舌尖”的华丽蜕变。

“出去打工的多了,地很多都荒了,怪可惜的!”十多年前,息县彭店乡农民柳学友率先在村里承包了几十亩荒地搞起了规模化种植。正赶上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柳学友承包土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他承包了16000多亩土地,先后购置了70余台各种型号的农用机械设备,实现了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一个现代化农场应运而生。不仅如此,他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六七十户农民共同建起了合作社,柳学友成了名副其实的“河南粮王”。

年仅25岁的冯俊岭则被称为“新农人”。他大学毕业后在息县项店镇流转了800余亩土地,成立了兰庭科技有限公司,建起葡萄种植园。他的种植园里有近20万株葡萄和提子,品种40余种,总投资近千万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葡萄种植家庭农场。不久的将来,葡萄庄园还要发展集观光、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实现效益最大化。像他一样,曾在河南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娄星,现如今也回到了老家曹黄林镇娄寨村,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型果农。如今娄星的红心火龙果种植已实现了盈利。

近年来,这种新型合作社在息县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崛起,大家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业正在一群有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新农人”手上发生改变。

种了粮食、蔬果直接卖出去,农产品仅停留在简单粗加工的状态,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链不长,老乡们还是不能脱贫致富。考虑到这一现实问题,息县立足县情,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的发展战略,以米、面、水(即饮品)三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2013年,息县产业集聚区选择了1平方公里范围的立翔大道西侧作为突破口打造形成了食品一条街,盯紧主导产业不动摇、不分心、不放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下大力气把集中、集合、集群、集约做个样子出来。现如今,食品一条街成了息县的新亮点:产销两旺的“熊出没饼干”、筋道可口的“息县坡馒头”、品种繁多的“绿滋园糕点”等,代表了地地道道的“息县制造”,这些产品像一个个刻标,时刻在延展着息县食品街的长度,扩增着农产品附加值的深度,聚积着息县发展主食产业的力度。

未来,息县将积极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围绕粮食深加工、肉类深加工、果蔬饮料深加工等领域,不断加快主食产业发展,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条,真正形成“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息县认知。

◆◇乡村之“变”◇◆

“俺村以前沟里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看现在多干净,感觉空气都变好了,能多活几年呢,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小洋楼。”近年来息县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扶贫攻坚的推动下,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谯楼办事处庞湾村曾经和大别山革命老区中众多的村庄一样,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近年来,在保留传统农耕习俗的同时,庞湾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将5000余亩土地流转租赁给了鑫晨公司,依托庞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蔬果采摘、旅游观光、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同时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也基本实现了脱贫梦。

八里岔乡莲花村,则发挥依山傍水的优势,提升村庄整体文化特色,塑造碧水、青山、花艳、果香的风景,依托电子商务把村头的新鲜蔬果送到千家万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致富模式。

而路口乡弯柳树村,以德孝文化为核心,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为宗旨,融合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教育培训、观光工厂、养生养老等,打造多产业支撑型旅游美丽乡村。

还有项店镇黄围孜村、岗李店乡宋庄村等5个美丽乡村重点村都是该县集中人力、财力、精力重点培育形成的,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层次、高水平推进,5个风格迥异、亮点鲜明、可借鉴、可推广的样板村,再以点带面,帮助全县每个乡镇办事处都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特色,大胆创新,因村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现在,走在息县广袤的乡村大地,一个个村落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楼亮丽别致,无不让人赞叹、欣喜。田野里、院子内,一个个笑容可掬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让人感慨与欣慰,“中华第一县”的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之“变”◇◆

“我来息县40多年了,在这里安家落户、娶妻生子,现在息县的发展变化真是太大了,公园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大城市的味道,我是看着这座城市一年年变美的。”说起息县的变化,70岁的王建国先老人有太多的感触和回忆——当年的息县平房多、楼房少;县城狭小,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就从东跑到西,从南跑到北;没有公交车,没有超市,街道道路狭窄,只有一条街道有路灯;公园没有,大众娱乐的广场也没有……

而如今,息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背街小巷通过集中整治改变了昔日的面貌;一处处街头绿地应运而生,俨然一个现代化小城;一系列惠民、便民、利民工程,切实顺应了群众的需求。

2015年以来,息县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动民生建设。息县加快治理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龙湖公园,努力将其打造成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风景带;规划建设了息州广场、晴川广场,亮化美化城市对外大门;完善了息州森林公园配套设施,息夫人纪念馆、马援广场即将开门迎客;提出了滨水宜居城市的规划理念,沿淮两岸的关店和汪湖湿地公园风景优美,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已基本完工;全面叫停了矿山与河沙开采,濮公山省级矿山遗址公园正在修复期,一切都在向着青山绿水更宜居的方向发展……这些公益设施的投入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升了息县的城市品位,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如今息县的各大广场、公园,每天早上都有大量市民晨起锻炼,尽情地享受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随着城市后期工程的逐步完善,“一路带三园、一桥架南北、一湖美两岸、文明大跨越”的滨水宜居美好息县即将呈现!

◆◇交通之“变”◇◆

“现在走省道337回息县,1小时20分钟就到啦!不像之前,班车都要绕远路,单程将近3个小时。”李明宇家住信阳市区,2013年来到息县工作,每周都要往返于信阳市区和息县之间,以前他每每提及息县的路都“头疼”不已,现在终于能露出笑颜了。

说起来,息县是信阳市人口最多的县区,距离信阳市区也仅有75公里,境内有大广高速,城区有“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国道省道路网通达东西南北。

然而,多年来由于资源型产业的开发、超限超载运输的破坏,导致息县境内国道省道公路基本无一完整好路,大多数信阳人提到去息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去,路太烂”,这成了息县的一道“伤疤”,不仅给息县广大群众出行造成困难,更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烂路”问题成为人民群众难以释怀的“心病”,也是困扰地方政府多年的“软肋”。

修路!修路!修路!成为全体息县人共同的心声。

今年年初,省道337夏庄至陡河沿淮河大桥拓宽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这是息县迎接四方来宾的北大门,一年前的S337,只是一条二级公路,路面崎岖不平、饱受诟病。如今道路扩宽为双向8车道,两侧准备栽种树木、安装路灯,将作为息县的一条景观大道,让远道而来的嘉宾和息县百姓都能满意。

“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心每天上下班因为拥堵迟到了。”家住息县北大街第三小学附近的小李提起门前的道路高兴不已。息县北大街曾经是鱼贯息县县城南北的一条干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路面老旧、狭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老百姓的出行和生活。现如今经过2个多月修葺,路面拓宽了,下水道通畅了,路边的行道树也更加葱茏。

当然,息县正在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十二五”期间,该县公路建设总投资达17.5亿元,建成了淮息高速公路息县段,还先后对106国道岗李店至包信段、夏庄镇至息潢县界段和包信大桥南至新蔡交界、S337线长陵至夏庄段、S336马息线淮滨交界至包信镇、S336线息县至张陶段进行了大修改建。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大修改建县乡公路46条227.34公里、通村公路41条76.59公里,危桥改造57座2278延米。

息县还将在“十三五”期间,紧紧抓住省交通运输厅对口扶贫息县的大好机遇,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计划投资50.6亿元,加快以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好交通翻身仗和扶贫攻坚仗,为息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和条件。

走过崎岖,迎来坦途大道。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息县交通大动脉将全面打开、交通脉络将越发顺畅,用交通搭台,息县的经济大戏会越唱越红火!

◆◇民生之“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社会发展之基石,连年来,来息县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来息县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孩子读书的学校,也越来越被渴求。就在今年,息县新建了5所城区学校,改扩建了一大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累计招聘1797名教师,招聘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并由县财政自筹资金发放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息县实施的教育振兴工程,“让小孩子有书读、读好书”不再是一句口号。

病有所医,是关乎每个家庭最切实的民生问题。“先报销,看病不用自己提前垫付”“各级医院的报销比例远远高于周边县区”“县里拿出3亿元补贴医院建设,减少医院趋利行为”……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到综合支付,再到协作医疗,5年间,息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百姓构建了一张保障网。息县医改的每一步都是从老百姓能看病、能看起病出发,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让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安居才能乐业。城市化进程迅猛的古城息县,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龙湖片区、城南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近年来,息县建成保障性住房4027套,改造农村危房10500户,确保居者有其屋。以息县淮河办事处大河社区为例,65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将搬进新居,安置小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一个政府对待低收入人群和老人、残疾人的态度,亦能体现其责任担当。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息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54.9%提高到2015年的72.7%;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160元、72元增至225元、11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仅2015年,就发放了社会保险金4.99亿元……

走过春华,迎来秋实。点阅近年来息县发展的笔笔清单,处处以民生福祉为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一个“民生优先”以及更好的息县,正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