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心城区商贸繁荣 |
![]() |
宜居品牌叫响中原 |
![]() |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
![]() |
晚霞映照琵琶台 |
![]() |
大美茶乡 |
![]() |
辛勤耕耘丰收在望 |
![]() |
美丽童年唱响未来 |
![]() |
物流集聚货通四海 |
![]() |
幸福生活多姿多彩 |
![]() |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
五年,弹指一挥,却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
五年,白驹过隙,却足以涵养一座城市的精神。
五年来,70万茶乡人民披荆斩棘、跨越发展。
五年来,70万浉河儿女矢志不渝、执着前行。
五年来,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浉河人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经受考验”的浉河精神,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向着建设“发展的、生态的、文化的、民生的、平安的、活力的”大美浉河不懈奋进,谱写出一曲壮丽的乐章。
豪迈奏响跨越发展最强音
五年来,浉河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70万浉河人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区各项事业高歌猛进、硕果累累。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43.4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35亿元,是2010年的3.03倍,年均增长25.1%,其中税收收入达到8.83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25.3%;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7亿元,是2010年的2.52倍,年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6亿元,是2010年的2.06倍,年均增长15%。全区发展的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主导产业逐渐明晰,发展方向逐步明确,这五年,承载着全区经济发展厚望的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不断探索与拼搏,在加快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运营结算中心、电商物流组织中心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今年7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在调研浉河区集聚区建设时,对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指导性发展意见。“双十一”一战成名,成绩斐然。当天从浉河发送的订单总数达到56.53万单,总销售额2.76亿元,迅速在中国电商物流界异军突起,一举助推并奠定了信阳成为新兴电商重镇的地位。2016年1月10日,鄂豫皖一日达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开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拟建成2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2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放平台及4万平方米的综合保税仓库,具备进口保税、仓储、产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及增值服务等功能。该工程的建成,将与鄂豫皖一日达电商物流产业园优势互补,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及保税仓储物流业务,实现日发单量50万件以上的分拨能力,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商物流组织中心。至此,浉河区初步搭建起了从人才支撑、电商平台应用、物流集成、金融服务到快递配送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小包裹做成大产业的基础更加坚实。
2014年,浉河区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获批后,该区以发展高端旅游接待、高端商贸、茶文化展示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特色商业区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政策措施,注重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各项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崭新的豫南休闲旅游新城已然崛起。2015年,浉河区特色商业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5.1亿元,增长69.2%,新增改造区内道路20公里、供水管网10公里、供电管网15公里,建成面积0.29平方公里,入驻规上企业21家,规下企业64家,个体工商户936户,吸纳从业人员2361人,成功入选2015年度河南省十快服务业“两区”,获得500万元奖励资金,发展指数上升至全省第七。
依托独特的资源物产优势,浉河区委、区政府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呈现出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农业生产生机勃勃,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浉河区坚持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科学制定了《信阳市浉河区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和要素保障,使全区茶园规模、茶叶产量质量、茶产业的综合效益持续提升,真正实现茶农增收、茶叶增效和茶产业现代化。与此同时,该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中心城区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特色农业、高新农业科技展示园区、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园区,形成了东双河、柳林的板栗和农产品冷藏,十三里桥的草莓和甲鱼,沿淮乡镇和双井的蔬菜,谭家河的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板块。目前,全区农业生产乡乡有特色,90%以上的行政村形成了支柱产业。
近年来,浉河区还把调结构促转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5年,全区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7∶36.8∶49.5,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特色农业的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比2010年净增16.3万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破题,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加速转型,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实现华丽转身,以电商物流和冷链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强势崛起,发展势头迅猛。全区牢牢坚持开放带动和项目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跨越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除。这五年,全区累计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9.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048万美元,在关键领域引进实施和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倾情开通真心服务快车道
这五年,浉河区委、区政府坚持发展为民理念,把改善与保障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5%以上,累计达73.5亿元。
区委、区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持续丰富民生建设内涵,着力建好民生工程,发展民生事业,不断解决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生活在浉河的广大群众感受到了一件件惠民实事带来的舒心和顺畅:完善蔬菜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精心编织好群众“菜篮子”,让全区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既利增收又惠及民生;不断加大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全区城乡道路建设步入到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持续实施城乡绿化建设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3.3%,全面完成南湾湖上游排放不达标生猪养殖场关闭取缔工作,在环湖乡镇建成了一批河道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及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有效保护了南湾湖及上游地区的生态植被,净化了人民群众的“大水缸”;健全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市一中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原校区置换工作,投资1个亿用于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扩建项目;推进安居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逐年提高,社会救助等兜底性制度全面建立;推进平安浉河建设,深入开展信访法制建设年活动,持续推进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切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构筑起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委、区政府实施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城乡创建,在宜居建设的民生大道上留下了踏踏实实的脚印。在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强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的宜居环境进一步突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大批国字号荣誉相继花落浉河。在乡村,始终坚持保护生态、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及考核验收办法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考核验收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按照“点、线、面”相结合、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片整治、分步推进的原则,以环湖86公里中国最美茶乡精品观光带、沿107国道豫风楚韵精品观光带、沿312国道高效农业精品观光带三条线路为依托,努力打造“大美浉河”开放式大景区。今年年初,浉河区从全省158个县区中脱颖而出,成为30个“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区”之一。
此外,区委、区政府还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特色农业+就业”“电商+双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四加法”找准贫困的病根,开出脱贫的“药方子”,同时明确责任任务,深入加强督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全区人民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5年,浉河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2元,是2010年的1.85倍。
五年来,一个个民生大礼包、一项项惠民硬措施已成为浉河画卷里温暖的主题和厚重的底色,描绘出一幅安居乐业、畅享人生的温馨美景,浉河区也在新华网主办的“2014城市民生建设与民生保障典型案例推选活动”中,被评为“2014年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
合力传递创新务实正能量
这五年,浉河区突出创新务实,不断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了全区干事创业的稳固基石和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
2014年3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茶乡大地激荡出作风建设新气象。活动中,全区广泛开展“进社区、访居民、服务民生改善,进茶乡、访茶农、服务茶产业发展,进企业、访困难职工、服务企业成长”的“三进三访三服务”活动,把“实惠”送给群众,把“政策”送到茶山,把“便利”送进企业,奏响了一曲党群干群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的动人乐章。
五年来,浉河区按照“转职能、转作风、转方式”的要求,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使效能建设风暴为大美浉河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和旺盛生命力。区委在干部作风建设上硬起手腕、雷厉风行,严格督查“慵懒散软奢邪”等上班病,专项治理“吃空饷”问题,开展“禁酒令”“禁牌令”、公务招待督察,在全区各单位全面派驻纪检监察人员,实现了纪检监察工作全覆盖。区委还全面落实“两个责任”,进一步健全责任分解、监督问效、倒查追究的系统链条,通过专项整治、严肃问责、动真碰硬,使公职人员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构筑起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党的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主要突显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二是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三是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在社区作用发挥难。围绕这三大突出问题,区委经过精心调研论证,全力推进大党(工)委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全面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一手抓“大”,按照“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班子模式,创新街道和社区组织设置。我区先后组建8个街道大工委、77个社区大党委,兼职副书记和兼职委员全部吸纳驻区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物业公司等各类组织的党组织负责人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代表兼任,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让大党(工)委协调各类组织、联系各类人群、统筹各类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区以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社区居委会为二级网格,综合考虑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437个三级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行一揽子统管,建立网格长日巡查制度,及时排查、上报网格内存在的矛盾、隐患和问题。同时还依托三级网格组建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五级组织体系,及时了解、反映群众诉求,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网格、到楼栋,把服务融于日常生活中,消除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真空地带,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
为加快条块融合,2014年11月,浉河区大力推动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综治、信访、民政、社保等21个职能部门人员下沉,选派614人分包联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任街道和社区大党(工)委兼职委员,推动了综治、信访、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大问题”融入“小网格”。建大党(工)委、划三级网格、派下沉人员的组合拳一打出去,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工作格局便产生不同凡响的成效,社区党组织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社区管理层面过大、服务力量不足、工作难以覆盖到位的问题得到解决,许多以前没人管、管不了的“坚冰”逐渐“融化”,一一被破解。
积小流以汇江河,累跬步以至千里,集小美以成大美。当前的浉河,正在凝聚起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70万茶乡儿女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空前高涨的创业激情、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奋战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全面崛起的广阔舞台上,用智慧与汗水奏响一曲曲激动人心的雄浑乐章,使浉河区的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大局稳定、反映良好的鲜明特征。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展望明朝,我们坚定,我们自信。在喟叹中拼搏,在拼搏中重生。让我们向过去五年作别,共迎挑战,向着未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