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中国师道传统,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在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和尝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然而,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内核不能丢。

师道之本真,至少包括两方面要义:“师者模范”和“师道尊严”。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杨雄曾有言:“师者,人之模范也。”千百年来,这句话成为鞭策广大教师立德修身、规范言行的警句。《荀子·大略》中有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足见教育被千家万户摆在极高的地位。

然而,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为人师者道德失范的案例虽是个案,却屡有发生。与此同时,在追求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方面,老师的权威性也受到挑战,学生殴打教师、家长辱骂教师也时有发生,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教师是高危职业”的论调。

强调师德与尊师,二者不可偏废。合格的教师,首先应是道德上的楷模,以德施教、以德立身。那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的教师,不啻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呼吁尊师,并非呼吁照搬封建社会的一切规矩形式,而是对知识予以肯定与尊重,对传道授业解惑者报以信任与感激。师道尊严,不只一味要求有毕恭毕敬的尊师之姿,更应从制度上给予教师充分的资源、待遇和保障。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教师队伍恪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才能推动教育发展,助力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新华社长沙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