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时秀敏)为把农民工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等“民智财富”吸引回来,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农民工返乡创业势头迅猛,共有3.7万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创办各类实体2万多个,总投资达350多亿元,带动了30多万农民实现就业,先后涌现出张清刚、陈家兵、魏青刚、黄久生、黄春刚、胡阳海等一大批优秀农民工代表,有近200人获得省以上表彰。
为让创业者“想回来”“留得住”,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就业创业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文件,在门槛准入、户籍管理、子女入学、政策引导等方面,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市县两级都成立了管理劳务输出和实施回归工程的领导机构,出台了关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21个文件,大力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和负面清单制度,在发展措施上给予具体支持。同时,实现了农民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零障碍参保和无缝接续,并通过召开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发挥亲情纽带作用,增强了农民工的归属感。
我市还通过奖补的形式鼓励各类园区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对农民工前3年在孵化基地创业发生的物业管理、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给予补贴;对在绿色食品等新业态领域创业的优秀项目给予2万元至15万元的资助;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者10万元至200万元的贴息贷款。
为让返乡创业者发展上能作为、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对有突出贡献者,通过提高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中的代表委员比例,增加他们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渠道。通过发展党员、评选先进、授予荣誉称号、编印《信阳务工创业成功人士事迹》等措施,鼓舞他们回乡创业和回报家乡。
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我市特有的“民智”优势,有力推动了 “三农”工作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六成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4.4%提高至2015年的42.8%。创业者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开发经营,带动了农业经营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能量,弥补了农村建设投入的不足。“美丽乡村”平桥区郝堂村,80%的餐饮休闲、农家果园采摘等项目,是由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兴办的;大别山深处的新县小木城村,因出国务工人员多、返乡创业者多,乡村建设投入大,如今已变成了洋房林立的异域风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