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娅晖 通讯员 张星

“在学校要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只管告诉我,别舍不得吃……”9月6日,河南省地质高级技工学校来了位特殊的“家长”,他一边帮“孩子”收拾行李,一边不停地念叨着学校生活的注意事项。

这位年仅33岁的“家长”叫杨恺,是河南省地矿局驻息县项店乡黄围孜村的第一书记,那几个孩子都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上学这件事,正是杨恺扶贫计划当中的第一步——“扶贫先扶智”。

“我是去年9月8日来到村里的,第一感受就是贫困。”村里的面貌让杨恺很是吃惊,“还有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这样只能延续父辈的贫困和落后。”

杨恺想到了单位的技工学校并得到了大力支持:贫困生可以减免所有的学杂费、住宿费,而且学校每学期还发放生活补贴2000元。

张玲就是幸运者之一。今年上半年,她成了一名中专生,“我妈和我妹都有残疾,杨书记让我学了珠宝鉴定,将来容易就业,拿工资就能补贴家里了。”如今,小姑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了这个路子,9月,杨恺又动员了三个孩子来上学,还带他们第一次乘坐了高铁……

杨恺扶贫计划当中的第二步是企业帮扶。

明德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黄围孜村招商引资的项目,2015年企业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莲藕,如今丰收的莲蓬正讲述着一个共同致富的故事。

“我们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一个要求就是企业要优先聘请贫困户来打工,村里2016年认定的46户贫困户中,已经有12户流转了土地,在企业打工挣工资了。”杨恺高兴地介绍。

张永家的土地以每亩800元的价钱流转给了公司,如今他自己也在藕田打工,每天都有90元左右的收入,一家人离脱贫越来越近了。

胡楼村民组的老乡更是在企业的帮扶下受益:养猪场的沼气无偿供给村里使用,现在各家做饭都用沼气,干净又方便。

除了大企业,一些小养殖户也被杨恺动员起来一起帮助贫困户脱贫,“养鱼的崔巍、养猪的徐涛、养鸡的邓金珠……他们既能雇佣贫困户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还能教给贫困户养殖技术。”提起这些,杨恺高兴得像个孩子。

“我们都是杨恺‘骗’过来的。”朋友们笑着说,这是杨恺扶贫计划的第三步——多方支援。

“刚来到村里的时候,没有项目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正好有几个朋友来看我,我就带他们去贫困户家看看。”提起当年“骗”朋友来的事儿,杨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没想到这一“骗”,梦金缘的老板年前一下子给村里解决了两台电脑,还雇车送来了100袋大米100袋面粉;张玲的生活费也由几位朋友每月凑300元一直供到孩子就业;现在几个在郑州上学的贫困户孩子来回接送也都包给了朋友们……

最让杨恺兴奋的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村里顺利争取到了省财政厅的安全饮水工程项目,4月已经开工,年前中部范围的村民就能吃上清冽的自来水了。

“多方支援”中最厚重的是来自爱人、孩子和岳父母的付出。“儿子,爸爸要去村里了,周末回来陪你玩,要听话啊!”自杨恺驻村以来,这一幕几乎每周一早上都会上演。因为他一去一周,吃住在村,爱人又远在周口市太康县工作,一家三口生生地分作三地,岳父母不得不上阵帮忙带孩子。

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到“户户有条希望的路”,杨恺的扶贫计划还有很多很多:村部门前的路要扩宽一些,方便村民出行;村里需要建个小广场,让大家有个健身娱乐的地方;为企业再流转2500亩的土地,更进一步实现企业和村民共同致富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