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
初秋的午后,攀在3米多高的钢架上,拧紧了招牌上最后一颗螺丝,陈学文长吁一口气,俯视着园子里平整的停车场、50多座洁白的钢结构大棚,以及在棚间来往采摘葡萄的游客,想起了2011年夏天的那次回乡,他感觉自己的镜片有点雾。
陈学文是潢川县付店镇新春村张寨人,1993年高考与大学擦肩而过,去广州打工,随后与同伴创办鞋材机械厂,白手起家,几经辛苦,厂子经营得很是红火。“每年回家,发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撂荒的田地越来越多。”陈学文回忆,“特别是2011年夏天,站在村子旁荒芜的农田里,看着长过膝盖的荒草,突然有一种失去家乡的恐慌和回家的渴望。”
戴着眼镜的陈学文相比村里的老农多了几分文质彬彬,做事也更善于思考。他找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从事葡萄病虫害规范化防治研究的雷志强博士,一席长谈,定下回乡的决心。2011年年底,他流转50多亩土地,注册了七彩家庭农场,在田头打了机井,盖了两间彩钢瓦的简易房,从此以园地为家。
“新春村是传统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村里一大半的人都种草莓、葡萄,可是种了十几年,还是老品种、老技术。陈学文的魄力别人比不上。”小时候的伙伴、现在的村支部书记王本中说。
2012年,他与雷志强辗转广东各地葡萄种植园,随后往上海、南京、郑州等地考察,确定了特色种植旅游采摘的发展方向。“考察是头脑洗礼的过程,各种葡萄主题庄园,还有先进的农业理念让我很震撼。”陈学文回忆。
回来创业不容易。葡萄苗当年栽下,起沟、垫肥……陈学文夫妇凡事亲力亲为,在田间摸爬滚打,很快成了熟练的庄稼把式。“房子就在田头,出了门就蹲在田沟里,他眼睛近视,经常需要趴近了看,一抬头,眼镜、脸上全是土。”黄春玉笑言。
到了年底,需要建大棚,陈学文毫不犹豫选择了采光好、保温性能高、承载能力强,造价也远远高出普通竹木结构的钢架大棚。家里人纷纷反对,“你说你坚持回来种田也就算了,投了这么多钱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见个响,省点儿钱给孩子在城里买套房子也好呀!”陈学文大哥陈学华说。
“钱投在事业上亏不了,我就是要用最好的材料,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为啥村里的人种了快20年的草莓也没种出啥名堂?对自己要求不高,怎么能得到市场的认可?”陈学文斩钉截铁,“一亩地的投资等于别人的五亩地,看长远,我不亏!能改变乡亲发展农业的思路,更值得!”
影响潜移默化,种苗、滴管技术、果蔬包装……张寨村的群众越来越认同陈学文的技术和营销思路,取经的、求教的,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跟随陈学文的发展步伐,他也总是倾囊相授。
“心到了,葡萄就甜!”陈学文剥开一粒“玫瑰香”,果肉晶莹,微微花香沁人,“努力了,梦想不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