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20年,对您意味着什么?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而对于新县田铺乡陶冲村村支部书记程厚华来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20年正是陶冲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距离。

8月24日,记者来到陶冲村采访,亲身感受到了陶冲之变。

陶冲村是大别山深处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山高路远,是国家级贫困县——新县有名的贫困村。

陶冲过去有多穷?清一色的土坯房,家家都是贫困户。村干部选了一批又一批,村支书换了一任又一任。

陶冲过去有多偏?“陶冲行路难,难于上青天;陶冲没路走,人人直摆手”,就是陶冲的真实写照。从陶冲到最近的集镇,也要翻山越岭,走上两三个小时。去一趟县城,则要翻过几座山,乘坐湖北麻城到河南新县的火车。

1997年,程厚华在群众怀疑的目光中走马上任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穷二乱人心散”的局面。许多人都在议论:多少男人都没干好的事,你一个女人能行!?

上任不久,有件事儿深深刺痛了程厚华:村里一个年轻小伙子从外地带回了漂亮的姑娘,却被大山阻隔在村外。看着杂草丛生、一眼望不到边的河坎,姑娘望而却步:“这哪里是人走的路?!”

“陶冲的路不通,子子孙孙就要永远受穷受苦!”小伙子的亲事告吹了,程厚华却背起行囊,趟过“不是人走的路”,踏上了跑项目的路。

18万元以工代赈的项目跑下来了,程厚华也瘦了一圈。可山里的路哪是说修就能修的?连绵的大山下面就是蜿蜒的河流,山上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所有原材料全靠肩挑背扛,路更是要一锤一镐向前凿,有时还要用绳索把人吊到半山腰凿炮眼。总长7.5公里的路,要架5座桥,修30多个涵洞,炸开大小石山10多个,施工难度超乎想像。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程厚华几乎天天守在现场,总是第一个到工地,却最后一个离开。一次开山炸石,她只顾组织人员疏散,一块石头从头顶擦过,吓得大家连声尖叫,而她却浑然不知。

架设细吴湾村民组桥梁时,一位好姐妹找到她,想让自己的父亲承包工程,她没有答应。一个包工头找到她,想以5万元包下工程,并承诺送给她一辆摩托车,又被她一口回绝。为了节省每一分项目资金,她和村委一班人通宵达旦,逐一测算水泥、石子、桥墩、护岸、人工等费用,最终将招标价压到3万元。

18万,在当时陶冲人眼里,可是个大数目。路修着修着,闲话也越来越多:“她起早贪黑,那么卖力,肯定有好处!”“18万啊,她贪了多少?”

程厚华无暇顾及背后的指指点点,她只顾往前走。老支书黄绪主站了出来,他说:“你们谁有她一个女同志干得多?她是真把村里的事儿当成了自家的事儿!”信阳市以工代赈办领导到陶冲村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看着盘旋山间的公路,感慨地说:“18万元干成这么大的事儿,这个村里的账不用查了!”

3年后,当陶冲人惬意地行进在属于自己的公路上的时候,他们迈向外面世界的脚步迅疾而有力,他们投向程厚华的目光,也开始充满了温情和赞许。

陶冲人少地更少,全村900多口人,却只有700多亩地,土地世世代代都是陶冲人的命根子。程厚华心里清楚,陶冲要脱贫,就得让土里生出“金疙瘩”。

一山之隔的湖北娘家素有种植杭白菊的传统,效益可观,我们村能不能种呢?程厚华就在村里“第一个吃起了螃蟹”,可群众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几分薄田好歹能勉强糊口,菊花不当吃不当喝,卖不出去咋办?程厚华就走村串户给群众讲“特色农业”的好处,一次说不通,就三番五次去说。没有菊花苗,她就自己掏腰包购买,然后免费发给群众。为了做好技术指导,她多次前往湖北麻城、浙江桐乡,不断引进新品种,钻研新技术,再手把手教大家。为降低种植风险,她成立了全乡第一个杭白菊种植合作社,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目前,全村沟沟坎坎都种了杭白菊,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瘠薄的土地上真的长出了“金疙瘩”!

2014年秋天,霜冻来得早,程厚华心急如焚地组织大家抢收菊花,根本顾不上自家的2亩地。看着雨打霜冻后几乎绝收的地块,80多岁的婆婆颤颤巍巍地找到了她,埋怨说:“你整天只顾人家,咱家的日子可咋过?”擦干婆婆的眼泪,程厚华向老人赔上了笑脸:“娘,谁让咱是支书呢?”

“谁让咱是支书呢”,这是程厚华最朴实的承诺。当她握着孤寡老人的双手看着他们吃饱穿暖欣慰无比时,当她说服当教师的丈夫放弃调出深山的想法时,当她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来往奔波、上火着急时,当她因村民变抵触为敬重和爱戴而充满前行的动力时,这句话,似乎就是她对自己最好的告慰。

和许多偏远的贫困村一样,陶冲村的学校曾经破旧不堪,天上下雨屋里流,课桌掉腿板凳旧。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是多少陶冲孩子的梦想啊!“苦了这一代,不能再苦下一代”。不服输的程厚华不辞劳苦、翻山越岭,一趟又一趟往返县城,找到一个又一个单位,敲开一扇又一扇房门。项目投来了,山里的小学校建起了楼房,老师和孩子们笑了,程厚华却哭了……

2014年,济南军区投资150万元的援建项目落户陶冲小学,大山里有了比城里还漂亮的学校。全新的课桌凳,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温暖如家的餐厅、宿舍,让城里前来支教的老师留了下来,让陶冲、宋畈、九里三个深山村的孩子都能就地就近入学,就连邻省湖北的孩子们也被吸引了过来。

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这,就是程厚华的20年。风霜染白了她的黑发,但陶冲,却旧貌换上了新颜。这个昔日无路可走的穷乡僻壤,如今实现了组组通,成了和谐富裕的“洋楼村”。年过半百的程厚华却停不下她匆忙的脚步,5户7人尚未脱贫的乡亲依然是她最深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