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人民政府区长 邵七一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也是全市的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金融中心。全区现辖8个乡镇、8个办事处、1个物流产业集聚区,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66.35万人。近年来,浉河区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宜居浉河、大美茶乡”建设进程,推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实现新跨越。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浉河区最大的区情是半城半乡,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良好,拥有“山、河、湖、城、园、林”得天独厚的生态大格局,森林覆盖率达到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优良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浉河区最有竞争力的后发优势,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生态建设金字号荣誉,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从而做到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的事情。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立足浉河区实际,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建设“环境友好宜居区”上升为全区四大发展支撑之一,不断探索符合浉河区实际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2012年8月,四届浉河区委组成后,区委、区政府立足半城半乡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宜居浉河、大美茶乡”的发展构想,从城区和乡村两个方向,统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增长、生态发展、大美崛起,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对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部署,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新《环保法》,环境保护的力度空前加强。针对这一系列要求,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大环保工作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全面实施新《环保法》,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环保工作纳入各乡镇办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年都与各相关部门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加强督导检查,及时解决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对环保工作落实不力、出现重大环境事件的单位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有效促进了全区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2014年年底,浉河区成功跻身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制定浉河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我们提出了“生态立区、创新突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二十字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即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和“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商物流组织中心”,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好青山绿水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理念,紧扣党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既与“十二五”发展思路一脉相承,又根据新的要求充实了新的内涵,符合浉河区实际,得到了全区上下的广泛认同,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持续提升全区宜居宜业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十八大以来,我们针对浉河区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相继深入开展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针对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破坏山体植被等突出环境问题,抓源头、抓行业、抓整治,有力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2015年,浉河区PM2.5和PM10日平均浓度值分别为71ug/m3和113ug/m3,同比下降12%和9.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13天,同比增加25天。今年上半年,浉河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08天,在全省名列前茅。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浉河区地处南湾水库上游,前些年因无序发展,环南湾水库周边的谭家河、柳林、十三里桥等乡镇生猪养殖场遍地开花,渐成规模,大量的污水、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河、入库,成为影响南湾水库水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三个月时间,全面实施了南湾水库汇水区内排放不达标生猪养殖场的关闭取缔工作,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关闭取缔养殖场531家,拆除猪舍面积27.7万平方米。抢抓南湾水库列入“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在南湾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等乡镇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建成一批垃圾收集房和中转站,做到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处置。持续开展南湾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禁餐、禁泳等专项执法行动,严格监管环湖周边建设行为,有效保证了入库水质持续好转。
二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每年都将污染减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制定污染减排年度实施方案,将减排任务分解到各相关减排单位,落实到重点企业。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在线实时监管,保证华新水泥、二纺机、六九四厂等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严控化工、水泥等“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坚决防止重污染、高能耗项目和破坏生态环境项目落地,对新上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所有新建项目实现COD零增长或负增长。充分发挥主城区、老城区优势,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等新型服务业,引导扶持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致力推动经济转型。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完成了生态区建设规划、生态乡镇创建规划,持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和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全面取缔了全区木材采伐加工企业,对开矿、采砂企业一律停止审批,实现逐步关停取缔,全区宜居宜业环境持续改善。2012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7.17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7个,董家河睡仙桥、柳林老街、浉河港桃园等一批生态秀美、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成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代表。积极配合市直相关部门加快城区内河改造和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全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浉河区被评为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区、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县,成功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范围。
四是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实施“蓝天工程”计划,重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七项重点工程,着重在工业、交通、城建、农业四大领域持续开展攻坚整治,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2015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华新水泥烟气粉尘深度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时段工业企业大气污染应急减排,督促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夏季错峰生产,对柳林乡柳谭路矿粉和矾石加工业进行集中整治,实行全面关停取缔。全面完成了工业燃煤锅炉气化改造任务,对中心城区80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施了拆改,有力促进了节能减排。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36家,淘汰注销黄标车和老旧车10461辆。深入开展道路扬尘和工地扬尘治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对未达标的工地全部责令停工整顿。加强油烟污染治理,推广安装环保无烟灶具163户。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区没有出现大面积或多火点焚烧秸秆现象。
五是致力推动生态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两手抓,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资金,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生态保护加减法,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奠定坚实基础。2014年,浉河区成功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试点示范区,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浉河区十里岗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请国家清洁发展基金3000万元,建设12000亩油茶、1000亩油牡丹、1000亩杉木林基地。2016年,又成功引进了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项目,生态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在生态建设上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现在的浉河区,发展生态经济、分享低碳经济红利,已经成为更多企业的追求。
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快大美浉河建设进程
尽管近年来浉河区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水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环境保护宣传、环境监察执法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树牢大环保工作理念,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实施“生态立区、创新突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切实加快“宜居浉河、大美茶乡”建设进程。
一是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坚持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原则,进一步厘清、理顺、压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督促各级各部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环保工作合力。加大环保工作考核权重,强化考核评价,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发展、环保工作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生态保护资金和项目,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带动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加强预警调控,严格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及落后装备落地实施。鼓励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推广秸秆研发板材替代,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
三是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认真落实《环保法》和国务院“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及省委、省政府“1+6+7”系列文件精神,围绕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统筹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施工工地、道路交通、露天堆场、运输车辆等扬尘污染治理,全部落实“六个百分之百”;二是持续加强工业燃煤锅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等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所有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改任务;三是统筹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全面整治城市垃圾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露天烧烤等其他污染大气行为;四是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城区内河治理,制定实施“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综合采取截污治污、清淤疏浚、调水分流、湿地建设、生态修复等措施,消除流经城市河流的劣Ⅴ类水质。建成直排污染源的截污纳管,消除建成区污水直排现象;五是以保护南湾湖饮用水源地为重点,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监管机制;六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面筛查全区畜禽养殖污染源,全面取缔全区排放不达标的生猪养殖场,彻底消除农村面源污染。
四是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充分利用环保宣传月、世界环境日、环境大接访等形式,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的氛围。通过媒体、网络主动曝光环境污染现象和典型案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公众诉求表达机制,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环保监管、公众监督”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拓宽渠道,广泛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关心、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卫生乡镇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环保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