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马迎春

8月12日上午的新县大地,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建筑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陈店中学仿佛就是一个大工地,两栋崭新的教学楼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和内外部装修,新教学楼和一旁破旧不堪并已成为危险点的老办公楼形成鲜明对比。从今年秋季开学之日起,这两栋楼即将投入使用,很快,这里的孩子将和城里孩子一样,可以用上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多功能教室了。

该校校长朱振波告诉记者:“是‘全面改薄’项目使我们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改薄”是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2014年联合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

目前,新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9所,其中,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完全小学40所、教学点130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5348人,教职工3017人。近年来,该县先后被省政府表彰为“河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县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

如今,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深入开展,该县一些“穷学校”正在逐步摘掉“穷帽子”。随着一批批涉及教育的放心工程、阳光工程和民心工程逐步实施,红城儿女正在享受着更加公平、更加完善的义务教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该县还于201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

为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立足“保基本、兜网底”的原则,新县县委、县政府着力规划引导,明确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及均衡发展的目标、举措、时间表及路线图,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着力资金保障,立足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已投入14489.2万元用于薄弱学校校舍维修、设备添置、视频监控体系建设、道路硬化、草皮软化、苗木绿化,全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着力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分类推进,有力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新县已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22所,已投入资金14489.2万元,新建、改建校舍59446平方米,占总规划的75%。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山村教学点的基础设施更标准了

“想不到,在我退休之前还能在这样宽敞亮堂、条件优越的教室里给孩子上课!想不到山里的孩子还可以接受到如此好的教育!”昨日,走进新县田铺乡八一爱民学校,还有3年就退休的校长王家良面对记者感慨道。

放眼整个校园,崭新的标准化运动场和学生食堂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虽是暑假时分,但记者仿佛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在操场上快乐地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宽敞舒适的食堂里孩子们高兴地享受着可口的营养餐……

王家良告诉记者,新县田铺乡陶冲村 “八一爱民学校”的前身是田铺乡陶冲村小学,是新县最偏远的一所深山区村级小学。由于山高路远,地处偏僻,深山里的教学条件很有限,孩子们一直在艰苦的环境里学习。2014年5月,济南军区响应习主席“部队要发挥优势,支援老区建设”的号召,由河南省军区捐资150万元,新县人民政府拿出“全面改薄”配套资金122万元,军地共建爱民学校。

对王家良校长而言,昨天的陶冲村小学是他心里的一个伤痛:校舍老旧、危房漏水、场地狭小、功能教室短缺,学生不开心、教师不安心、家长更不放心……

自2014年实施“全面改薄”以来,该校发生的变化实在太大。目前,学校占地70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1052平方米,学生食堂125平方米,学生宿舍525平方米。全校教职工9人,其中教师8名,炊事员1名。在校学生131人,有6个教学班,其中1个学前幼儿班,幼儿学生34人,小学生97人,其中寄宿生35人。

该校四年级的方昀希同学,根本想不到,一条宽带竟能将城里的老师与他及小伙伴们联系在了一起。两年来,该校还维修改造了学生食堂、宿舍,平整扩容了活动场地,配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完善了各功能教室,学校一改往日面貌,全面实现了标准化办学。

条件更优越、校园更亮堂的农村教学点,不只是新县田铺乡八一爱民学校。在走访中,记者看到新县很多农村教学点都亮堂起来了,师生们提起所在学校时,脸上也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些大山深处的农村教学点,像羽化重生的蝴蝶,色彩明亮,朝气蓬勃,在绿树掩映的山间村头,成为星罗棋布的地标。

看到近年来该县各农村教学点条件的不断优化,家长们高兴地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现在乡下的中小学无论是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等基础设施,还是老师教学水平,都逐步在向城里靠拢和看齐。我们在乡下家门口,也能像城里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了。”

乡镇中小学的软硬件设施更完善了

提起以前的新县陈店乡初级中学,校长朱振波陷入了沉思。他说,当年刚来这个学校任职的时候,学校只有两座楼,一座是危楼,一座是危险点。现在学校能发展成这样,这在当年简直不敢想象。今年秋季开学,学校的功能设施将更加完善,物理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阅览室等均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配备。学校还计划在2016——2017学年内拆除现有办公楼,建设300米环形跑道和两个篮球场,并实现校园全面硬化、绿化和亮化。

走进新县八里畈镇初级中学的校门,记者首先被映入眼帘的实验楼所吸引,这里仪器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远教资源室、体音美器材室等功能室应有尽有。据该校校长邵宝华介绍,2003年以来,该校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契机,开展了音乐、美术、电脑、舞蹈等兴趣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4年以来,该校在全县乡镇初中综合评比中连续22年获得第一名。

这些学校的变化,是新县“教育升级”的“样板”。据该县教体局局长黄本友介绍,新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截至目前,该县新建、改建运动场48517平方米,已竣工投入使用校舍面积41756平方米,设备购置规划项目学校53所,目前已投入项目资金2099.8万元。至此,该县多所中小学终于逐步摘掉“穷帽子”。

2014年以来,新县高度重视乡村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学校建设标准及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的时间表、路线图,本着“建一所、成一所、用一所”的思路,着力突出了学生食堂升级改造、运动场地标配建设、学生宿舍功能完善、多媒体平台健全畅通等工作,两年来,已改善了多所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今,这些标准化的学校正成为一批批学子追逐五彩斑斓梦想开始的地方。

“薄弱学校的师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可能提供什么。”黄本友告诉记者,“我县‘全面改薄’工作规划总投资18815.2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749万元,省级资金1867.2万元,县级资金5392万元。目前,2014年、2015年‘全面改薄’项目已全面启动,29个项目已竣工,完成年度总投资任务的86%,仪器、器材、图书类采购项目已全部完成。”

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补齐了农村偏远山区基本办学条件“短板”,老师的教学再也不是“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一张嘴皮两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学生的活动也不再仅仅是“老鹰抓小鸡”和“跳格子”这些简单的游戏。吃在标准配套的伙房,学有功能完善的教室,住在舒适干净的宿舍,玩有设施齐全的运动场所。加上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老师变成了魔术师,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简约高效,区域内学生享有同等的优质资源、幸福教育。更多优秀教师在农村教学点找到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舞台,坚定了扎根农村任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孩子也乐于就近在农村教学点入学,在家乡和亲人身边享受美好的童年。

留守儿童的校园更快乐了

近日,记者走进风景如画、设施齐全的新县光彩实验学校。虽是放假时分,但校园依然热闹,校长张热明告诉记者,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夏令营活动,在这里支教的几名外籍教师让这里的孩子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

张热明说:“2014年,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新县被确定为‘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公益项目捐赠的首选地,经中央、省委统战部领导多次亲临考察调研,决定在新县援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县光彩实验学校。同时作为我市‘全面改薄’项目建设学校,目前,我校总投资已达1.2亿元,建成教学楼2栋,实验楼、办公楼各1栋,学生宿舍楼4栋,配有高标准的生活设施。”

据悉,该学校的建设,一是可解决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特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二是可进一步完善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均衡配置;三是可有效缓解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来自全县各乡镇的200余名留守儿童免费寄宿,温暖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倍感温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六年级的张星原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爱上了学校生活,我们学校食堂环境优雅、宿舍干净整洁、浴室设备齐全,有专门的美术、音乐等教室,还有专门照顾我们的生活老师,真好!”

据黄本友介绍,新县常年在外务工群众达8.7万余人,留守儿童超过2.2万人,部分乡镇留守儿童比例甚至接近50%,他们的教育与生活难题亟待解决。2014年,新县依托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筹资兴建了九年一贯制光彩实验学校,让247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免费寄宿,其中57名特困留守学生更享受到在校免费就餐福利。同时,为改善农村学校学习生活条件,新县将校舍改造与营养餐食堂建设纳入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并推动实施,真正让留守儿童吃得好、住得暖。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像光彩实验学校这样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全新成长环境的学校,在新县还有很多:八里畈初级中学的留守儿童们不仅24小时可以用到热水,还可以在乡村少年宫、心理咨询室里感受到新的温暖;泗店初中的留守儿童之家、爱心电话建立起了孩子们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近年来,新县开展的“全面改薄”项目,让一系列“穷校”摘掉了“穷帽子”,办学“家底”也越来越“丰厚”起来。“全面改薄”项目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也坚信,在新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县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好自身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搭上“全面改薄”的“高铁”,让“穷校”成为历史,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公平教育的阳光之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