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这几天,浉河区五星街的张先生有点怕听到自己的手机响起。

“一听到来电话我就头大了。”张先生说,“不是卖保险的就是推荐股票的,甚至还有卖壮阳药的。挂断了还打,咋都打给我呢?”

张先生2000年开始使用手机,号码就一直没变,属于典型的“从一而终型”,各类交往他都留下这个电话号码和自己的真实姓名。这应该是他的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很多人有着和张先生一样的经历,买辆车刚上完牌照就有人打电话说汽车公司要回报老客户送东西,要么就是可以代领国家的环保补贴。至于推荐股票,指导买卖原油、重金属更是满天飞,甚至直接冒充纪检人员办案更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从来都不理睬这些电话,哪有那么多好事儿!”张先生的妻子聂女士说,“看他们那执着的态度,应该偶尔会有人上当,据说他们逮的就是人群中的千分之一。”

骗子能否得逞是一码事儿,总被电话骚扰确实令人心烦。记者本人每天也会接到一两个外地电话,有时一看号码是北京、深圳的,干脆挂断,或者不接。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听一下手机通信公司内行的意见。

“来电和短信都可以在手机上设置拒绝。”市某通信公司业务人员张女士说,“一些号码明确后直接设在黑名单里拒接;手机也可以开启过滤功能,投诉较多的号码手机会发出提醒,再设入拒接。至于防范骗术,很简单,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遇到对方提出先付定金或者提供银行卡号之类的,就可以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