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保群

“老徐,现在羊养得怎么样?在饲养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一定会尽力帮你的!”昨日,记者在平桥区王岗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刘世海时,他正打电话询问贫困残疾人徐得军养羊的情况。

刘世海,平桥区王岗乡王岗村刘寨村民组人。出生于1954年的他,4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腿脚行动不便,没有上过学。但身残志坚的刘世海没有放弃希望,凭着超常的毅力、坚强的内心、乐观的心态、孜孜不倦的态度、热爱生活的激情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闯出了一条养殖创业致富之路。他先后被评为“信阳市红十字工作先进工作者”“首届信阳十大爱心大使”“2012河南省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先进个人”“信阳市第五届‘同心助残’自强模范”。

成功之路源于勤奋和执着。1991年,刘世海选择了适合自己创业的路子,搞起生猪养殖。从种猪喂养、仔猪保育到疫病防控、饲料配制,他都是自己摸索着去做。他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实训基地+产业”的发展模式,打造了集母猪能繁、生猪养殖、残疾人培训为一体的养殖基地;建立沼气池,用猪粪生产沼气,供养殖场生活用气,利用沼渣、沼液和发酵床处理的粪便进行养鱼或为农作物施肥;建立种猪精液供应站,为周边养猪户提供优质猪精液;建立残疾人实训基地,免费培训残疾人。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河南省残疾人培训基地。

养猪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疫病。一开始,刘世海总是请兽医来,由于兽医忙,有时候顾不上,为了养殖好猪,他试着自己给猪看病、打针,遇到难题时就咨询专家,或让儿子帮忙上网查资料,一边摸索一边积累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刘世海给猪看病看出了名堂,周边不少村民都请他给猪看病,交流经验。二十多年来,刘世海让自己变成了兽医,只要听到猪的叫声,闻到猪圈的一丝异味,他就能知道哪头猪长膘了、哪头猪瘦了、猪有没有生病、该配喂什么饲料。

冲洗猪栏,搅拌猪饲料,给猪喂食,已成刘世海每天必做的“功课”。从最初的简易猪舍,到现在的新型农村养殖合作社,刘世海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猪场规模不断扩大,生活也越来越好。回忆创业路,刘世海感慨地告诉记者:“我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不是残废人。搞养殖不仅提高了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实现了自身价值。”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刘世海一贯的主张。他告诉记者,搞生猪合作社,若不是政府的支持和亲人的慷慨解囊,他的创业之路不会发展这么快。一想到这,他就觉得应该将这份“善意”一直传递下去。

1996年,刘世海出资近3万元,为村里修建1.2公里道路及一座小桥;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他出资近10万元,亲自将10头生猪、100件方便面及100件矿泉水等物资送到汶川抗震第一线;2014年他出资近1万元为王岗乡梨园村宋湾组贫困残疾人徐得军购买9只母羊和1只公羊,出资8700元为王岗乡三里岗村刘楼组贫困残疾人刘学禄购买1头母牛,传授他们养殖技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带领他们脱贫奔小康;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油、米、面等慰问品,看望贫困群众和残疾人……这些仅仅是刘世海扶贫济困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王岗乡王岗村,只要提起刘世海,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常人能做到的,他都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他也做到了。一路走来,刘世海拖着残疾的腿,走得比一般人更艰辛,但他的勤劳和毅力,使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很坚实!

面对未来的路,刘世海露出了朴实笑容。他说:“一个人有残疾不可怕,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种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精神,只要有干劲,残疾人也一样能闯出一片天地。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力所能及地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及残疾人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