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保仓 段黎明 张勇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首先必须做到精准识别。只有精准识别了,才能保证精准施策,贫困户才能得到实惠。”昨日,记者来到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采访时,该县县委组织部派驻杜洼村的第一书记冯德平对记者谈起他驻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心得体会。
为摸清底数,冯德平和村干部走遍了全村8个村民组286户,详细记录该村贫困现状,认真填写贫困户“五清表”和“一户九表”,定期走访、电话询问贫困户,做到精准识别。对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定期进行信息核查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找准致贫原因,按照精准识别档案,对照因灾、因病、因学、缺土地、缺资金、缺技术等情况,找准“病”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积极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意愿和需求,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制定精准脱贫规划和年度帮扶方案,精准施策、一人多策。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杜洼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瓶颈”。为改善杜洼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冯德平到县直单位“化缘”,向县委组织部领导汇报请示,寻求支持帮助。县委组织部部长亲自协调县直相关单位到杜洼村召开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3次,先后协调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整村推进、国土整理、农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居家养老等项目,共争取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建设杜洼村居家养老幸福院一个,硬化村组道路5.1公里,整修杜洼水库1座、14口大塘,修建水库护岸280米、公厕3座,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输血’不如‘造血’;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这是冯德平驻村以来最深的感悟,也是他最操心的事。
围绕“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目标,冯德平带领着村“两委”一班人,重点打造奇龙岭民俗文化园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累计投资900余万元建成了奇龙岭民俗文化园;流转山场和撂荒地700亩,建设花木观赏体验园。激励本村成功人士投资100万元,建成山东肉牛养殖场,存栏近百头;鼓励村干部流转水域面积100亩,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有90余户贫困户可以领取租金或在产业园务工,每户每年净增收6000余元。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如何帮助其他贫困户实现自我创业脱贫愿望?冯德平没有“等靠要”。他先是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就个体发展种养殖业征求大家意见建议,再深入各家各户、田间地头走访,了解他们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在得知部分贫困户想通过养猪实现脱贫致富时,为了减少贫困户承担的风险,冯德平请县委组织部领导帮助协调河南兴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争取到15万元的到户增收(淮南猪养殖)项目。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坚持贫困户自愿申请,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贫困户分散圈养,公司巡回搞好饲料配送、防疫等跟踪服务,确保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目前,杜洼村共有30户贫困户申请到了淮南猪养殖到户增收项目,领到优质猪崽儿64头,预计到今年年底,每户贫困户家庭纯收入将增加2000元至3000元。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事一件。为更好地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冯德平主动请缨,要求自己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县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分别与全村生活较为困难的50户贫困户,采取“一对二”或者“一对三”结对帮扶。今年以来,部机关干部共为杜洼村贫困户协调解决就业务工、子女上学等实事好事30余件次。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采访结束时,冯德平借用荀子的话总结他驻村一年来的感受,也表明了决心。他说:“中央和省、市、县都相继出台了这么多精准扶贫好政策,又有各级领导关心支持,我一定尽职尽责,为老百姓办实事,带领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