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中国影市的呼啸声犹在耳畔,2016年的暑期档却声声叹息。刚翻篇的7月,内地总票房43.4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54.9亿元减少21.2%,但是今年7月上映的电影总数却比去年同期多了5部。实际上,自春节档的狂热消退后,影市大盘陷入在低迷期里,仍在打寒颤。
当一部具有所有大片卖相、并被寄予厚望来“救市”的《封神传奇》遭遇口碑坍塌,不少电影人在思考:若把2015年的高歌猛进归为小镇青年与中国式大片的比翼齐飞,那么今年票房增速放缓,是谁不行了?
中小喜剧不再吃香,“得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是否能“得天下”
大约有2年时间,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俨然为中国的影迷代言。“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钟爱中小成本喜剧”“草根逆袭的故事贴合这些构造心态”等类似观点,成为该群体左右中国影市的重要佐证。但今年,这些规则好像失效了。
今年7月,林更新、张静初主演的《快手枪手快枪手》几乎静悄悄地来,无声息地走,截至8月2日,该片上映19天,票房5350万元,无力回本。同期上映的《陆垚知马俐》也不妙,虽主创团队包括文章、小宋佳、包贝尔,该片迄今票房也不过1.9亿元,远不及预期。是今年的喜剧片不如去年?未必。起码在内容上,这2部新片讲述的小人物崛起故事,并不比《煎饼侠》或《夏洛特烦恼》相差太远。
其实,不仅今夏2部喜剧不够吃香,春节过后,《高跟鞋先生》《女汉子真爱公式》《爱情麻辣烫之情定终身》 这些标签为爱情喜剧的电影悉数败走麦城。哪里出了问题?上海大学教授聂伟认为,票补退潮、金融离场固然有关系,但真正被忽略的还有“曾经被放大的‘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论’失灵了”。换言之,市场“以为”多数影迷即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喜欢中小成本的喜剧,便一窝蜂地烹制同类项。殊不知,相似的配方一再出锅,影迷早已不在原地。
也许,是时候反思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论的合理性了。正如聂伟所言,“其实由这一群体贡献的票房增量,并无法简单归结为他们的主动观影需求,而仅仅是电影院粗放型生长与人口红利二者合力使然”,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影票房与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发生的同源勾连,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电影产业依然只是专注于需求方面的量化提升”。
中国娱乐资本的供给布局已发生结构性改变,大片才是市场的强心剂
如果说,过去电影研究者只凭一张票房数据表就能分析出子丑寅卯来,那么现在还必须加上网络视频的资料。
作为文化消费的娱乐行为,去影院观影已有了越来越多的替代品、竞争者。电视、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太多娱乐方式分流了院线观众。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剧市场份额超过了500亿元,这意味着,电影已非内容消费的老大哥了。就在影院迈入如火如荼的暑期档时,视频网站也纷纷挂出“暑期奇幻季”的名头,各家都以七月来争抢同一批目标用户。而且,互联网凭借其渠道和资本优势,还在不断缩短从院线到视频的“窗口期”。在“老黄历”中,影片在影院放映一个月,下线之后要等半年左右才会有正版网站资源。但新规则是,电影从院线下档后不满一个月就有可能在视频网站上线。《路边野餐》即是最新案例,这部被影评人交口称赞为“神作”的电影,虽只在院线里游历10天,但从第11天开始,该片就在网站上线,几乎无缝对接。专家们分析,这一趋势会愈演愈盛,所有那些无特效加持的电影都会在视频网站找到更多受众。
票补退潮时,网剧、网综、网大占领客户端,院线电影凭什么要求观众一往情深?聂伟说:“从新的供给结构看,国产新大片才是市场真正的强心剂源头。”言下之意,若要给观众一个非进影院不可的理由,大制作、高特效、宏大叙事的国产大片才是正解。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暑期档至今走不出泥沼——因为没能出现一部不得不看的国产大片,口碑争议的《大鱼海棠》不是,风评烂俗的《封神传奇》更不是。(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