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明

濮公山坐落在息县城南五里的淮河之畔。它因传说中的濮公道人悬壶济世、惠及乡里而得名,以司马光、王安石的登临和苏轼题“东南第一峰”而闻名遐迩。它矗立于辽阔的淮北大平原边缘,独一无二,得天独厚,令人向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县城读初中。站在校门口,顺着龙门巷南望,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濮公山。它虽然不高,海拔只有150米左右,但古朴典雅,气势磅礴,风景秀丽。我和好友曾多次登山游玩,留下了深刻印象。春天,这里桃红柳绿、春意盎然、芳草如茵、野花齐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秋天,乌桕树叶如霞似火,红得热烈;扁柏苍翠欲滴,绿得可爱。漫山遍野的青松,树干挺拔、树枝苍劲、 松果满枝、郁郁葱葱,煞是好看。记得濮公山的山后有洞口直径约两米的“狼洞”,洞里黑暗幽深,传说有豺狼出没,没人敢进;半山腰有“滴水洞”,不论春夏秋冬,天阴天晴,总有滴滴答答的水滴掉下来。我们小心翼翼侧身从狭窄的洞里穿过,为体验了一次历险而高兴。西面山腰有“八仙洞”,只有半间房大,类似北方的窑洞。不见仙人雕像,空留墙壁上一个小洞,据说从这里能听到里面锣鼓钗的敲击声。我们几个凑近洞口,侧耳倾听,只能听见轻轻的嗡嗡声,深感遗憾。山顶上有一座庙。每逢农历三月三濮公山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汇聚于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很是热闹。人们有的在山坡上悠闲漫步,有的在林中轻声交谈,有的在庙院里祈求安康。耍猴卖艺的,兜售玩具的,支锅卖饭的,应有尽有。大人们的脸上挂着微笑,孩子们拎着一串串下缀彩色纸缨的糯米花团,嬉笑着、打闹着,到处都是欢乐祥和的动人景象。

回忆往事是美好的,客观现实是残酷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祖祖辈辈都有人采矿。濮山白石,晶莹雪亮,据《息县志》载,烧成的石灰洁白细腻,粘结力强,被誉为“息石灰”,几百年来,远近闻名。濮山青石,结构密实,质地坚硬,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石子,是建桥铺路造楼盖房打混凝土的上好材料。于是一个个采石场、一座座碎石场应运而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在濮公山下建成。一块块濮山石被加工成一袋袋水泥,畅销豫皖的周边县。一时间,濮公山下,水泥厂里,机声隆隆,夜以继日,加班生产;厂前车水马龙,运货车排着长队,水泥供不应求。可是好景不长,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濮公山山体被开采殆尽,昔日风采荡然无存。人们惋惜濮公山秀丽风景的不复存在,抱怨对濮公山的过度开采,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惋惜与抱怨于事无补,也毫无意义。让濮公山的未来更加美好才是正确的选择。

值得称赞的是,近些年来,息县各届党政领导人,经过深入考察,缜密思考,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作出了建设濮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远景规划,并且已报请国家批准,正逐步实施。濮公山已于2012年实施全面保护政策,严禁采矿。现有的山坡正有计划、有步骤地高标准绿化。在中渡店居民新村里,一幢幢造型别致、经济适用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有的正修建,有的已通车。濮山湖已开始蓄水,在湖心岛上修路建亭,各种公共设施也在建设之中。与此同时,息县正抓紧进行南城建设。不久的将来,淮河之上将凌空飞架几座大桥,把南城与濮公山风景区连接起来。到那时,濮公山的名字也必将与息州大地同在,千秋传诵,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