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玉华

合肥市日前就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计划推动该条例年内实施。由政府主导规划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的福音。但相比老龄化严峻形势,一些地方养老政策调整仍显滞后。当前,各地迫切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把养老之忧转化为银发产业发展之机。

早在2008年,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就发布预测: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的增幅增加,到本世纪中叶,将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龄化“警报”早已拉响,不少地方的养老政策和公共服务却难以适应。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价高难进”,居家养老、社区助老“点少面窄”,农村社会化养老尚未起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养老产业“本大利薄”,产业动能不足。

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三次会议明确提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就是要创新方式方法,提供改善民生的有效供给,同时寻找民生“新动能”。针对老龄化人口过亿的现实,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民办养老机构等方面,需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把破解社会养老之忧与培育银发产业相结合,促进二者实现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口众多、城乡差距较大,而民生改革多属社会事业,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因此,养老改革政策设计既要打提前量,又要量力而行、稳妥推进。当前,特别要抓好城乡统筹,努力补上农村养老助老这一课。

与民生相关的薄弱环节不止养老。幼儿园“入园难”、中小学“大班化”“看病难”“看病贵”,这些民生领域的问题仍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需要着力解决。

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民生类改革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改革效应强,各地方要主动谋划、未雨绸缪,真正增强百姓的获得感。(新华社合肥8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