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

“看一看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这里英雄的人民。”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唐山市调研考察。向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在截瘫疗养院鼓励伤员们“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就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出部署……习总书记以铭记历史、心系人民、继续前进的情怀与谋划,为我们弘扬抗震精神、提升抗灾能力指明实践路径,这是对唐山大地震的最好纪念。

浴火重生不畏难,凤凰涅槃开新天。40年前的大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强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震不垮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一部唐山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就是守望相助、齐心协力的奋斗史,就是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史,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段永不磨灭的历史深刻启示我们,面对大灾大难,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艰难挫折,只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就能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正如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面对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惨痛灾难之一,也是一本抗震减灾的教科书。从“不设防的城市”到“抗震型城市标杆”,从“靠双手从废墟中扒人”到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联动机制、避险教育等多方面的健全完善,从废墟中崛起的唐山是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在总结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我们就能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筑牢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铜墙铁壁。

当前,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繁重。灾情面前,责任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面对洪水考验,更加需要把工作抓细抓实,更加呼唤各级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从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到全力保障人员安全,从做好失踪失联人员搜救、加强受伤人员救治,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安排和工作准备,都要求广大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头,带领群众共同打赢防汛抗洪抢险救灾这场攻坚战。

40年光阴倏忽而过,纪念墙上,24万多个遇难者的名字镌刻着这场灾难带给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伤痛。凤凰山下,一群坚韧不拔的人民用坚强与奋斗,赋予一座现代化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在磨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这不仅是唐山重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轨迹。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团结奋进之中国不可战胜。弘扬抗震精神、汇聚磅礴力量,唐山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