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启

我与《信阳日报》结缘,要从参加工作算起。自1990年参加工作起,阅读《信阳日报》,摘抄好文章就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内容。也许正是我对学习《信阳日报》的坚持,2001年组织将我调到平桥区委宣传部做新闻工作。从此,我与《信阳日报》结缘更深,《信阳日报》也由“政治学习的课堂”变成了我“业务学习的大学”,我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闻工作者,我也回顾了与《信阳日报》结缘的26年。

2001年刚进入区委宣传部的我,曾为能在《信阳日报》上有一篇自己的作品而“为伊消得人憔悴”,夜晚10点,我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周末在家学习到通宵达旦时有发生。渐渐地,我的执着与激情终于有了回报,由见报一篇稿子到发一篇头题,新闻写作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发稿量最高的一年,我在《信阳日报》发了44个头题,有一期报纸上登了4篇我的作品。同时,《河南日报》、《人民日报》也渐渐有了我的作品。工作上的不懈耕耘,业务水平上的不断提升,使我在政治上也得到了组织重用,由一名普通干部变为科级干部。

随着我的新闻工作经历逐渐丰富,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也越发深刻。“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信阳日报》采访本上的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2007年至2008年,平桥区率先在全国、全省建成了206个村卫生所,免费培训村医806名。在村卫生所即将全部建成前,一些媒体将之报道为“别墅式卫生所”、形象工程,社会上一时间议论纷纷。2008年10月8日,我在《河南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的曲昌荣老师,将此事写成内参,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10月18日,省委宣传部刘绍宇副部长带领18家省级新闻媒体到平桥区采访报道。至此,社会舆论才正面评价这一爱民护民壮举。2009年,全市又建起了3000个村卫生所,老区人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区)”的梦想。

2011年至2014年,平桥区着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精心打造了“美丽乡村——郝堂”,这一惠民举措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只有12个村庄入选。2013年1月4日,我与曲昌荣老师合作,在《人民日报》最美乡村专栏发表《画家画出的小山村》,把“美丽乡村——郝堂”介绍给大家,引得各级媒体纷至沓来,好评如潮。201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16版整版刊登《郝堂留住乡愁》,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

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样是国家发展进步的见证者,但新闻工作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回顾这些年信阳的发展、平桥的发展,接触26年新闻工作的我深刻认识到,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为重要、事关人民信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工作。虽然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阻碍与诱惑,但是要始终铭记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传播正能量”、“提升美誉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