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迎来了《信阳日报》创刊32周年。

32年前,《信阳日报》在信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萌芽诞生。一直以来,她同读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直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蜜,春风化雨,给读者带来精神享受。我作为《信阳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和热心作者,为她的成长、发展而高兴,为她32年来给予我的教诲、启发和鼓舞而产生由衷的感谢。

我是1979年秋参军的,在部队期间虽然曾采写过几篇小稿子,但就新闻写作而言,确实掌握得十分肤浅。1985年退伍返乡后,通过成都军区《战旗报》社时任通联科科长杨心灵的引荐,我认识了当时担任《信阳报》社副总编的徐光华老师。那是1985年11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来到徐老师的家。到家后,他仔细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并送给我一本题为《新闻采写入门》的书,还勉励我要多动脑筋勤思考,多动手笔勤投稿。

《信阳日报》是一份精神食粮,填充着我工作之余的几乎所有时间、空间。看多了就喜欢,看多了就被她吸引,我就尝试着投稿。我当兵退伍后的第二年,当时正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我抓住机遇,采写了多篇反映农村改革的稿子,其中一篇题为《父拜子》的新闻故事,被《信阳报》(那时是周三刊,不是日报)和《河南农村报》在头版的醒自位置上刊发,从而进一步调动了我采写新闻的积极性。

我在《信阳日报》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诞生了。从最初的投石到现在的熟门熟路,我孜孜以求,笔耕不辍。32年来,我向《信阳日报》投寄的新闻和文学稿件就达3000余篇,经编辑老师斧正后见报570篇。我连续多次被光山县委县政府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白雀园镇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乡镇。2013年,我获评“感动光山十大人物”, 并走上了颁奖台。在领奖台上,时任县委书记文宗锋、县长王治学握着我的手说:“了不起,邹校长、感谢你对我们外宣工作作出的贡献。”我的心中顿时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欣喜。2013年第14个中国记者节,我被评为信阳市新闻先进工作者,并在《信阳日报》第14个中国记者节特刊上发表了题为《我的“记者”生涯》的体会文章。

如今,《信阳日报》扩为8版,新开辟了“综合要闻”、“ 党建与民主”、“ 城市新闻”、“ 科学教育”、“ 社会周刊”、“ 健康新闻”、“ 法制周刊”、“ 工交新闻”、“ 统一战线”、“ 时事新闻”、“ 深度报道”等版面,版面更新颖了,内容更丰富了。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在互联网上搭建起信阳日报数字报刊平台。与媒体的朋友们交谈时,我常常这样概述对《信阳日报》的印象:她不仅是一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读者的报纸,而且是我精神生活的“知己”,特别是32年来,通过读报写稿,一路走来,我从内心感觉到,人是需要文字来慰藉的。“文字能感知生活的冷暖,文字能让人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信阳日报》做到了。

我虽然现在是一个食道癌患者,但重症没有压垮我的意志,没有压垮我的精神,没有压垮我的追求。2011年12月做了手术后,我仍然坚持订报、看报、写稿。

因为,有《信阳日报》每一天的相伴,使我天天生活充实,精神爽快,现在身体复查,一切指标正常。

有您——《信阳日报》,就有我生命的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