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自舞
岁月如歌,弹指间,《信阳日报》走过了32年的辉煌历程,我也成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税务干部。伴随着彼此的成长,我与《信阳日报》成为一对难分难舍的朋友。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光荣的税务干部。税收工作是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部门是政府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征收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加强税收宣传始终是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大学学的是文科,平时爱舞文弄墨,上班后,单位领导很快捕捉到我的文字细胞,给我压上了税收信息编发的担子。说实话,这项工作要求高、节奏快、付出多,需要坐“冷板凳”,加班加点“爬格子”是常事,很多同事对此“敬而远之”,对自己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我也犯起了嘀咕。
好在我年轻气盛,还有一种不服输的挑战心理,就这样跌跌撞撞地走上了从“文”之路。一开始,在努力完成单位内部的材料写作和信息编发的同时,我就急不可耐地把自己的一篇组织税收收入的“大作”投向了当时的《信阳报》,不知是对税收工作的支持,还是对我“处女作”的鼓励,编辑第二天就让我的作品在报纸上闪亮登场了。对我的“首战告捷”,领导给予了表扬,同事送来了祝贺,我自己也着实激动了好一阵子,还暗暗地像对待“朋友”一样,把这份报纸悄悄地收藏起来。
有了第一次的“甜头”,我就开始“好高骛远”了,三天两头地往报社跑,“投稿-见报-见报-投稿”一直持续了多年,我也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收获了很多。多年来,我在《信阳日报》发表了数不清的各种新闻稿件,这些稿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节点,对“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对“百万大军收税忙、酸甜苦辣在其中”的税收工作者进行了热情讴歌。我也从这些小小的奉献中充满了自豪感。回首自己发表的稿件,既有文字报道,又有图片新闻;既有小“豆腐块”,又有“大块头”;既有简单介绍,又有深度解析……一路走来,我边写边悟,边悟边写,经历了从毛毛糙糙到渐入佳境的跨越,体味了从不得要领到轻车熟路的蜕变,写作功力得到了较好锤炼和升华。写作之路,远喧嚣、避应酬、吞寂寞、洒汗水,搜肠刮肚,劳心费神,不计寒暑,孤灯只影,要的是“坐冷板凳”的功夫和“拼命三郎”的精神,这些让我从高强度、快节奏、大负荷的一个个编辑、记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也从中看到了他们鼎力前行、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怀,更让自己做到了“写并快乐着”“累并快乐着”,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春华秋实,我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提拔为单位办公室副主任。应该说,这是领导对我为税收工作“鼓与呼”的一种肯定。同时,我也因此成为系统内一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并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一支笔”。我也深深感到:税路漫漫,宣传给力,笔耕不辍,丹心系之!
多年来,我养成了每天在第一时间阅读《信阳日报》、关注《信阳日报》的习惯,它不仅让我在写作之路上不断成长,而且让我从中见证了信阳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几年,虽然自己没有再直接从事信息宣传工作,但我仍然不忘与《信阳日报》携手同行,时不时在上面“冒个泡”,表达自己对这位老朋友的依恋和痴情。
《信阳日报》,我心中的精神高地!相伴32年,我愿把最真诚的祝福献给这位老朋友,因为我与《信阳日报》的情缘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