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头顶同一片蓝天,面对空气污染,没人能“自强不吸”。

同呼吸,理应共担当。打赢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治共赢。

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来源广泛。从工业结构不合理、燃煤比重偏高、建筑工地管理不善,到汽车尾气排放超标、露天烧烤污染等,各种污染因素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污染治理上,政府、企业、社会、个人需一起发力,形成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蓝天常驻就能从梦想转变为现实。

加强协作,联防联控。空气污染“随风飘送”,没有地界之分;治空气污染,就不能各自为战。这就需要各辖区、各级部门摒弃地方利益考量,加强空气质量监控管理、协调配合、共同应对。在源头治理上必须严格环境准入,从严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禁上“两高一剩”项目;环保、公安、城管执法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行为敢于碰硬、敢于较真、敢于铁腕执法,对损害环境行为“零容忍”,推进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

推进改革,实现共治。在污染治理上,传统的整治方法,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推进污染治理,必须拿出改革探索的勇气。就政府而言,从转型升级入手,把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企业来看,本着“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得补偿”的原则,积极推动生态补偿等新机制运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环保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

发动一切力量,动员全民参与。在全市铁腕治污的征程中,积极探索“全民化、全面化、全年化、全员化、全媒化”的环境宣传机制,广泛动员全民参与,鼓励、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保护大气环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胜一场大气污染攻坚战。每一个市民也要紧跟其上,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出行少开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自觉抵制露天烧烤,远离乌烟瘴气……从点滴做起,汇聚个体力量,形成治污防污的坚实合力。

治污、防污,人心齐,天蓝就不必等风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建设天蓝、水清、气爽的宜居家园,是全市百姓的共同追求,让我们一起参与,一起行动,共同留住“信阳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