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丽

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叶圣陶指出:“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锁钥。”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如何加强“说话”训练呢?

一、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

在小学中,学生年级越低,回答问题越积极,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反倒不愿发言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严厉训斥;对“误答者”讽刺挖苦;对“未答者”冷淡漠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既要看到“抢答者”影响预定教程的一面,更应看到他们专心听讲、思维敏捷和勇于表达的一面,应当给予鼓励。对“误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确因素,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思维的发展、延续和转换。对“未答者”,教师或以满意的笑容环视之,或说一两句鼓励的话,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教师要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

二、通过“听、读”训练,让学生学“说”。

1.听中学说。一般人在幼儿阶段,口头表达能力远远高于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听中学说”的成果。进入小学后,教师应努力使这种习惯保持下来。课堂上,教师可随时提问:“谁能重复一下老师刚才说过的话?”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们养成听仔细、听明白、听完整的习惯。在课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留心生活中的对话”“收听新闻广播节目”等听话训练,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他们学说,并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从小学会“倾听”,养成向生活学习口头语言的良好习惯。

2.读中学说。加强朗读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将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口头”充分表达出来。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都是这种练习的很好形式。

精彩片段背记。精彩片段是运用语言的精华,从对这些片段的背记,继而发展为如同发自内心的感情背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组织语言、表情达意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说。

1.读后练说。代表形式是复述课文,这是“练说”的初级形式。它以课文内容、情节理解为基础,以文章脉络为线索,以文章语言为借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像有了根硬实的“拐棍”。随着学生各种能力的增强,创造性复述、续编和评述也相继成了“读后练说”的重要形式。

2.观后练说。最初的形式是“看图说话”。它既没有现成的语言供借鉴,也没有清晰的条理可依照。教师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观察,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发感情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就容易了。这种练习应逐渐扩展到观看影视节目、观察生活后口头叙说一段话。

3.文后练说。即先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成文章,然后再组织学生以此为依托练习说话。由于它的内容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内悟,语言也是自己锤炼出来的,其结果必将是融语言、神态、表情、动作于一体的“演说”开始。这是“说话”训练的高级形式。

四、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会”说。

1.图文对照,启发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时,不仅要让其指出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它像什么?”“此前、此后还会发生什么情况?”然后,再组织学生品读作者介绍这幅图的文句。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发展联想和想象非常有益。

2.寻因索果,理清脉络,发展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事情的始末缘由、来龙去脉,文章的结构顺序、选词用句等,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要组织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为“说话”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生把话说得像书中那样,达到人们公认的“会说”。

总之,“说话”训练是集语言思维、观察表达、听说读写和课内课外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加强“说话”训练是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作者系固始县分水亭镇中心校本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