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发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和《信阳日报》结缘时,我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信阳日报》这棵报界乔木已长成参天大树了,我也成为一个老新闻人了,不变的,是对《信阳日报》的那份钟情与执著。

当教师时,我喜欢舞文弄墨,在省内外媒体上发表很多新闻作品。1995年年底,我被借调到罗山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年在《信阳日报》上发表的罗山稿件全部剪下,标明日期,制作全年新闻剪报。这一收集才发现,什么罗山工业大发展、罗山富民工程绽新花……哇噻,新闻科的领导和同事们在《信阳日报》每年发稿达几百篇。他们三天两头都在给《信阳日报》供稿子。这时我才明白领导的用意:以后给《信阳日报》供稿,就是我的日常主要工作了!

记得我在《信阳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罗山县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当我把稿件怯生生地递到当时报社值班负责人刘永胜的办公桌上的时候,刘主任笑着说:“你放这儿,我看看!”我想八成是被枪毙了。谁知,第二天,《信阳日报》一送到办公室,我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稿子发表在一版报眼。那一上午的激动呀,简直如初恋的情书被恋人收纳了。原来给《信阳日报》写稿、发表稿件是那么快乐的事儿,我真心地喜欢上了这份通讯员的工作了。

1996年春节,别人在节日欢聚的时候,我在琢磨,春节假期很多作者都歇笔了,报社一定缺稿,我何不写几篇报道罗山的稿件抢占空档发表呢。大年初二,我拿上熬了几个晚上写成的稿件直奔报社。那时候,报社所在的中山南路还是窄窄的小巷,灰色的老屋,石板的街道,到处透着欢庆的节日气氛。当我把稿件放到值班负责人王茂松办公桌上的时候,他大为意外,感动地说:“我编了十多年报纸,还没遇到过大年初二送稿到报社的通讯员。”很快,送去的稿件陆续发表了。王茂松逢人就夸:“罗山有个姓段的通讯员真勤奋!”

此后,读《信阳日报》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白天随领导下基层采访,晚上回到陋室连夜赶写新闻稿,第二天一早搭汽车到报社送稿子。看新闻、写新闻、送新闻稿,成了我新闻通讯员生涯中欢快的节奏。近距离接触王茂松、黄元尧、刘永胜、龚立堂、刘学军、张宗和等值班领导和记者,受到他们的教诲指点,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得到飞速提高,每年在《信阳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上发稿近百篇。闻着报纸油墨的芳香,看着“罗山”二字通过自己的稿件屡屡见诸《信阳日报》,爬格子的辛苦与寂寞便烟消云散,心中涌起一份用笔墨涂画罗山的快意。

伴着《信阳日报》前进的足印,我走上了新闻管理岗位,接待《信阳日报》记者采访、征订《信阳日报》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信阳日报社从总编辑到普通记者、编辑,他们对新闻的执著,对大别山这片热土的厚爱,对百姓的情怀,深深地感染、影响着我。陪记者采访走过美丽的山村、繁华的集镇,看炊烟像云朵一样飘起,嗅着庄稼的清香气息,听牛羊欢叫,让我觉得干新闻工作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职业、洋溢着激情的行当。

《信阳日报》,愿你带着泥土、带着露珠,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