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磊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目前高考成绩已经出来,高招录取工作陆续展开,随之而来的就是考生准备填报志愿,此时,正是社会中介招生诈骗的易发期,形形色色的招生诈骗活动也逐渐显山露水。记者近日就发现不少微信朋友圈里已经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招生信息,走访市内的一些宾馆,记者也发现有不少房间被所谓的大学招生处所占据。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急于上大学的心理,以能提供各种上大学的机会为借口来骗取考生家长的钱财。

为防止我市考生上当受骗,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教育系统有过多年招生报考经验的赵老师,赵老师向记者介绍了招生骗子的几种招生骗术和一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避免上当。

混淆教育形式蒙骗。招生骗子有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考生。家长花钱后,确实是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到了学校入学后才知道上当受骗。因为就读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录取院校的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谎称“内部指标”诱骗。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谎称自己是某高校招生代理人员或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要家长先付定金,其余部分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当家长将定金如数交上后他们就逃之夭夭。

声称“低分高录”哄骗。招生骗子自称是高校或省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或与高校领导和招办人员有“特殊关系”,吹嘘自己可以拿到内部指标或者计划外指标,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剂到热门专业,从而骗取考生及家长的钱财。

“自主招生”和“定向招生”诈骗。招生骗子利用自主招生混淆自由招生概念和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和家长,声称自己可以弄到某大学的自主招生或定向招生计划,公开叫价,保证录取,收取所谓的“定向费。”

利用少数独立学院违规招生行骗。前些年,部分或者少数高校独立学院游离于招生体制之外,未经批准超计划招生,受到了查处。但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利用考生家长不了解信息借机“说事”,四处行骗,向家长收取高额好处费、信息费。

利用网络诈骗。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复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网站信息内容,设立虚假招生网站,假冒学校名义对外宣传招生,进行网上招生录取,声称可以代办入学,让考生取得正规学籍、文凭。有心的家长可以登陆教育信息网或者咨询教育部门,真假一问便知。

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诈骗。招生骗子有目的地租用高校校舍、校外学生公寓(社会公寓),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考生来校报到时,好像和学校正规录取的学生一样,在高校校舍里或校外公寓报到。等考生交完钱后,骗子便携款逃跑。

军校招收地方生诈骗。谎称军校有地方生指标,可以成为部队学员,欺骗考生家长,有的犯罪分子甚至伪造印章和部队证件,办假军校,从中牟利。

更换域名编造学校简介诈骗。一些“虚假大学”被曝光多次仍换个域名继续存在,这些学校绝大部分仿冒正规高校名称,连学校简介也是抄袭拼凑而来。在“上大学网”公布的第六批虚假大学警示榜中,30所虚假大学上榜。记者看到与此前公布的虚假大学相比,这批虚假大学诈骗手段发生了新变化,诈骗手段更加卑劣隐蔽,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仿冒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查看30所虚假大学的网址,有的虚假大学的IP地址甚至都一样。

赵老师最后希望记者转告考生和家长:“一定要记住‘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这个基本原则,这样就没有被骗子忽悠的可能性了。同时,如果考不上称心的大学不要气馁,大学不是人生的全部,没有挫折不会成熟,总有一道彩虹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