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峰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商城籍的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22团副团长童世明烈士名列其中。
童世明是从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去的抗日英烈代表,原名童锡福,1912年12月出生于商城县武桥乡(现上石桥镇)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3年3月19日,在江苏省阜宁县单家港村对日军作战中不幸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31岁。他的抗战事迹被收录于新四军人物志,民政部、江苏省民政厅烈士名录,以及盐城、阜宁、商城等市县的史志中。
童世明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1929年17岁时,在大别山区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浪潮中毅然投身革命。1930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随红25军参加长征。童世明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与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历经战火的洗礼、斗争的磨炼,加之他非常注重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很快能够读书看报用地图,逐步从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
童世明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红25军长征时,童世明任营长。不久,由于王明宗派主义组织路线的影响,他被错误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连队伙房当兵。尽管受到极大委屈,但他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常以“为党为革命奋斗到死”勉励自己。当时部队经常转移作战,活动频繁,个头高的他整天挑着连队的大铁锅随部队行动,腰被压弯了也不掉队,一声不吭地坚持着,任劳任怨当好一个“伙夫”,保证战士吃好。时间久了,他的腰竟弯得直不起来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被改编。8月下旬,童世明所在的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即离开陕北三原,东渡黄河,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山西灵丘平型关战斗、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张店伏击战、町店伏击战等一系列浴血鏖战。在转战太行山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童世明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作战英勇,杀伤大量日军。1938年3月上旬,687团奉命从河北越过正太铁路到达山西的平定、昔阳地区时,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临阵脱逃,投敌叛变,并引诱威逼、欲将该团拉走,童世明及其他营连干部与之进行坚决斗争,挫败了他们的企图,最终只有少数意志薄弱分子被拉走,其余指战员全部回归部队。“张、兰”叛逃事件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指导,主持检讨教训、肃清影响。经过部队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和集中整训,687团迅速恢复了作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童世明的政治军事素质也在革命大熔炉的锤炼中得到全面提升。
童世明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据同乡、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警卫员的余家江回忆,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战斗中,童世明作战勇敢、机智多谋、屡建战功,深得首长和同志们的喜爱。一次徐向前总指挥见到他时说,“童锡福叫着有点绕口,也不太响亮,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打江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光明,你就改名叫童世明吧。”从此,“童世明”这个充满革命志向和色彩的名字就逐渐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