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信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它承担着怎样的职责?主要对哪些人实施救助?流浪者或者需要救助的对象,到救助站后将获得怎样的帮助?在这里,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在6月19日,全国救助“开放日”来到了位于羊山新区青龙街的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对站长方玉进行了专题采访,以期揭开救助站的神秘面纱。
问:救助站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信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的前身是信阳市收容遣送站,始建于1951年,2003年8月1日由原收容遣送站整体按政策规定履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职责。救助站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严格按照救助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主动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临时安置、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等7个方面的救助服务。
我们的工作理念是“主动救助、保护性救助、人性化救助”,我们的救助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
在市救助站内,受助人员按男、女、未成年人、无行为能力人分区管理,设置单人床铺;受助人员活动区域有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等,生活设施有热水洗浴间、餐厅等。站内最多可同时接纳40名受助对象居住,因大多数受助对象生活不能自理,我们专门配备了9名特殊护工,专职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包括帮助他们洗澡、理发、更换衣物和被褥等。
每年,市救助站都会开展“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活动,救助专用车辆会全天候到市区繁华路段、地下通道、车站广场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的区域开展巡查,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年初至今,我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00余人,发放救助食品640份,衣物500件。
问:救助站服务对象是哪些人?
答:依据民政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民发〔2014〕132号)文件规定,我们的救助对象主要是指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的重要判断标准是看求助人员是否处于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的“生活无着”状态。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符合“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的生活无着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可以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流浪乞讨救助属于临时性救助,根据相关规定,我们一般为能够查找到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提供不超过10天的救助。
问:救助站的救助流程是怎样的?
答: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工作人员首先会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办理入站登记手续,采集个人信息并录入到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中,然后根据受助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分区管理,并提供全方位的救助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查询亲属、食宿通讯、医疗救助、心理辅导、文体活动、教育矫治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救治。
受助人员入站24小时内,我们会为其开展寻亲工作,及时查找、甄别受助人员身份信息,尽最大可能帮助其返回家庭。对于可以自行离站的、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或者所在单位的,我们为其办理离站登记手续,提供乘车凭证;不能自行返乡的我们安排工作人员护送其返乡。对于无法提供确切住址和亲属信息的受助人员,我们通过报纸、救助站官网及全国救助寻亲网站等形式发布寻亲公告,并采取与公安部门协作查询身份信息、与受助人员户籍地民政部门沟通核实身份信息、陪同受助对象前往户籍地实地走访打听身份信息等多种渠道主动为他们开展寻亲工作;对于长期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分类救助,属于智障人员的我们将其送到协议托养机构代为照料,属于精神病患者的我们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救治,属于危重病人的我们送到定点医院治疗,并坚持边救助边寻亲,通过最大努力找到其家人,帮助其早日回归家庭。对于到站15天后仍然查找不到身份信息的,提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
问:救助站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救助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救助站工作人员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答:不怕麻烦,耐心沟通。我们的受助人员非常复杂,除智障人员、精神病人、职业跑站骗助者及突然陷入困境(比如被偷盗、陷入传销、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等)之外,大部分是社会最低层人员。他们具有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经济收入低等共同特征,他们的来源比较复杂、经历非常丰富,许多受助人员还会提出一些超出法规政策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以超乎常人的耐心与他们进行沟通、解释。还有一些受助人员丧失了自理能力,我们的工作人员更是当起了临时保姆,贴心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要为其喂饭、洗澡、洗衣、擦屎擦尿等。
不惧危险,细心服务。目前国家明确的39种传染病中,在流浪乞讨救助人员身上已发现有36种,被我市救助站救助的人员中,艾滋病、麻风病、肺结核等恶性传染病非常常见。我们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与其密切接触不可避免,在没有专业卫生防护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人员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也要为他们提供服务。
不畏劳苦,坚守岗位。救助站24小时值班的工作模式,要求每个男职工都要值夜班,担负看守照料站内滞留人员、维护站内正常秩序、接听站内救助热钱电话、受助人员接送站及街头巡逻等任务,值班期间每小时要对站内人员就寝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他们的夜间睡眠基本得不到保证。在打起精神做好夜间值班工作外,他们更要时刻警惕受助人员生活区发生意外情况。长此以往很多人的身体健康都遭到了透支,近段时间我们有几位工作人员都因为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而生病入院。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迎难而上,互相配合,保证救助站工作的正常运转。
问:自去年接连发生两起舆情事件后,市救助站发生了哪些改变?
答:因内部管理松懈、落实规定不严,市救助站去年接连出现两起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市形象。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具体关心指导下,市民政局及时向救助站派驻工作组,协助救助站大力开展作风整顿;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先后两次组织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法规考试;通过调整领导班子、配备中层骨干、修定各项制度,促使救助站工作重新捋顺、步入正轨。尤其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局分管领导亲自在站蹲点,具体指导工作,帮助救助站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整改问题。目前,市救助站工作运转、站容站貌、作风纪律及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均发生较大变化。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为受助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二是加强培训,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严格管教,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依规施救,依法依规为每一名符合条件的受助对象提供救助服务;五是加强宣传,力争让更多公众了解和参与救助工作,关心、关爱救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