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乃友正在为黄本久老人理发。

本报记者 张勇 文/图

夏日骄阳,禾苗在田野上疯长。昨日,顶着中午的烈日,黄乃友开着电动三轮车沿着崎岖的田间小路,上门为双目失明的农村留守老人黄本久义务理发。“你本来就行动不便,还坚持到家里来给我理发,真难为你了!”在理发过程中,黄本久老人一直念叨着。“没啥,我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眼睛还能看得见,你啥也看不见,比起我来更不容易呀!”黄乃友连忙安慰老人。

一场变故造成身体残疾

今年44岁的黄乃友出生在平桥区龙井乡李堂村一户农家,因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小,他小时候就深受父母的疼爱。尽管那时候家庭困难,但是父母还是咬着牙坚持供他上学读书。15岁那年,黄乃友上初中一年级,怀揣着跳出“农门”的梦想,他发奋学习。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一次课外运动中,他从单杠上重重地摔到地上,造成股骨头损伤。

为了治病,黄乃友不得不离开校园。“家里变卖了粮食,为我四处看病,病情得到控制。因为穷,不敢住院,治疗后只好回到家里休养。这样反反复复,摔伤的股骨头始终没能治愈。”黄乃友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乃友的病情日趋加重。他父母东借西凑,甚至卖掉耕牛,也筹不够手术费,只能靠药物治疗。由于腿部瘸拐,从2004年开始,黄乃友的脊柱开始变形弯曲,背部一年比一年佝偻。现在,黄乃友被认定为二级残疾,他的病仍然靠药物维持,一停药身上就钻心地痛。

不当包袱自主创业谋生

黄乃友的病不仅耗尽了父母的心血,也花干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看着每日愁眉苦脸的父母和同村外出打工挣钱的年轻人,黄乃友暗下决心,不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他要去学一门手艺,自食其力。

1997年,黄乃友问自己的堂兄黄金良:“你看我这样的身体,能学点啥手艺?”黄金良常年在信阳市区做小生意,头脑灵活,他建议黄乃友学理发。随后,黄金良就骑车将黄乃友驮到市内,帮其找到一家美发学校,并为其交了学费。

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黄乃友学习很刻苦。下课时间,他仍然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回到黄金良的出租屋里,他拿着模型一练就是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黄乃友就学会了理发。

学成回家后,在黄金良的帮助下,黄乃友在龙井乡集镇上租赁一间门面房,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这一干就是近20年。

心地善良传递爱的温度

“自从残疾以后,当地政府和乡亲们没少帮助我,我很感激。每当从媒体上看到社会好心人帮助困难群众的报道,我很感动,也想着能为他人做点好事、善事。

2010年的一天,正在店里忙着的黄乃友听见门外有响声,他出门一看,一位盲人老汉敲打着竹棍摸到门口,说是要来理发。黄乃友赶忙将老人牵到屋内,将老人安顿好。在理发过程中,黄乃友了解到老人叫黄本久,住在离集镇不远的村子里,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人。老人十几年前双目失明,老伴常年有病不能干活,连饭都不能做,紧靠低保生活。老两口每天只吃两顿饭,都是吃方便面。

了解这些情况后,黄乃友坚决不收老人的钱。他对老人说,你眼睛也看不见,以后我到你家里去给你理发。就这样,黄乃友每隔20天就带着工具骑着电动三轮车到老人家中义务理发,没要一分钱,一直坚持到现在。

在给龙井乡敬老院的老人理发时,黄乃友坚守一个原则,为身体健全的老人理发,只收一元钱,为残疾老人理发,一律免费。

“想做其他的善事,我有心无力,只能靠自己的手艺,做点小事。都是手上的活,不算啥。”黄乃友说。

身残志不残,自谋生路减轻社会负担;懂得感恩,及时行善传递爱的温度。这就是黄乃友,佝偻的身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