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杨柳 黄宁
6月初,当记者来到息县孙庙乡范楼村时,这里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村民正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抢天夺时、加紧收割。而另一边,丰收的喜悦仍在延续,村民梁玉清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夏季时令蔬菜已硕果满枝。忙碌着的梁玉清满心欢喜:“今年半年的收成抵得上去年一年了!”
范楼村是省级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严重,一到雨天,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60多岁的梁玉清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这一切的改变,还得从两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说起。
“我们村是省总工会和市纪委的帮扶村,两位驻村第一书记李延举和曾玉杰是真心实意为村里发展操心。这不,帮我们村建了6公里的便民路,下水道建好后村里环境大变样!”村支书范军云领着记者边看边说。
路修通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迫在眉睫。村两委又通过争取项目为村里新增了7台变压器、架设了50余根电线杆、打机井28眼、新建一座拦水坝两座电灌站。
“范楼村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今非昔比,也具备了发展高效农业的条件。”经过深入调研,李延举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蔬菜大棚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就从蔬菜大棚做起吧!”
然而,受传统农耕思维影响的村民对此却并不买账,响应村两委号召者寥寥无几。为了让村民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李延举带领50多位村民到中牟县官渡镇田庄村学习参观当地的大棚技术,开阔眼界。当看到一个个大棚经济效益可观,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挣钱时,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李书记你放心,回去我们也要种大棚,到时候也让别人来参观我们!”
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村民的这股热情却很快被现实浇灭,村里投资25万元为村民建立的5个温室大棚无人“认领”。“投资那么多要是赔了咋办?”“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这个靠谱吗?”……一片质疑声中,梁玉清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60出头的他穷怕了,决定试一试,“村两委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看这个事能成!”
人勤地不误,编织致富梦。梁玉清劲头十足,几乎天天扑在大棚里。作为村里的第一批示范点,村两委也积极给予帮助,从购苗、种苗到采摘,从中牟请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经验。
梁玉清成功了!捂了一冬的生机在大棚香椿树苗的枝丫间窜了出来,7分多地的香椿喜获丰收。
“曾书记大年初五在市内菜市场和超市一家家地帮我联系买家,没有她,我的香椿不会卖得这么快。”梁玉清话语间难掩激动,在与西亚超市实行农超对接后,他的香椿很快销售一空,“年前年后的这四个月里,我的香椿一共卖了6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梁玉清的成功有目共睹,作为村里的第一批示范点,他无疑开了个好头。“一亩多地的大棚,种了香椿还可以种反季节蔬菜,效益好着呢。今年我还要跟着村里继续干!”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梁玉清激发了村里更多人的干事热情,目前已有12户村民主动报名要求发展高效农业。
“从不愿种到现在抢着种,只有让村民看到实际利益他们才会主动接受,今年我们计划再建20个大棚,村两委还将继续不遗余力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希望蔬菜大棚能托起范楼村的‘致富梦’!”看着眼前在建的大棚,李延举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