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晶晶 马迎春

“最近身体怎么样啦?有没有定期去医院透析呀?慢性病证办好了吗?”昨日上午9点半左右,在平桥区平昌关镇灌塘村东李组罹患肾衰的28岁青年李守军家里,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李明关切地问道。

李明是平桥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医生,也是由平桥区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灌塘村位于平昌关镇东5公里。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小麦、水稻和农闲外出务工,现代化规模化的种养业基本为零。目前灌塘村有贫困户59户,共130余人。根据村里粗略统计,在这些贫困户里,差不多80%的是因病返贫、因残致贫,还有小部分天生的呆傻智障。

如何让这些贫困户成功脱贫?在分析清楚灌塘村致贫原因中的主要原因后,平桥区将第四人民医院作为灌塘村的对口扶贫单位,以期在解决因病致贫上有所建树。结对关系建立后,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村民了解并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医院组织志愿者和义诊医疗队每家每户普及医疗知识。除此之外,还鼓励村民到医院及时诊治。

对新农合的了解增多,村民也认识到新农合的便利。1988年出生的李守军按理说正是立业养家的年纪,但因为前年不幸发现了肾炎,家里的钱花了不少,但病情却加重转为肾衰。 李守军的爸爸李天信告诉记者:“儿子不挣钱还要花钱,现在只能靠种点儿田过日子,看病的钱都成了问题。好在现在知道政策了,看病就捡能报的花,医院给省了不少钱。”村支部书记李守良说:“之前有人嫌新农合贵,不想交钱,现在尝到了国家保障的好处,都积极多了。贫困户大部分都交了。看病也方便了。”

那没交新农合的怎么办?南徐组44岁的徐广梅因患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农活,与两个不满10岁的女儿相依为命。由于长期没有收入,亲戚们对他也是敬而远之。在采访中得知,徐广梅甚至连每人每年120元的新农合都没钱去交。李明说:“像徐广梅这种情况毕竟不多,扶贫是要按政策来的。没有新农合,医院也没有减免政策。只能明年再补交新农合。”李明告诉记者,像徐广梅这样的身体,病情控制住后在城市里当个保安是可以的,脱贫也会很快。

在灌塘村驻村的平昌关镇干部徐辉到村里有两三年了,短短一年时间由医院结对扶贫带来的成效让他感叹不已:“医院有资源,还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村里因病致贫的办慢性病证、残疾证,医药费新农合报65%,医院再酌情减一部分,免一部分,哪里还要贫困户掏钱!病好了,脱贫也就是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