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国启 通讯员 郑旗)昨日,在平桥区五里办事处七桥村600多亩桑葚园里,100多名农民正忙碌有序地采摘桑葚鲜果。

52岁的王桂兰就是其中一员,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告诉记者:“去年我把自己的土地以每亩1000元流转给了富里家庭农场,还在这里打上了工,每天工资80元,年收入早就过万元啦!今年我还介绍了几个老乡来跟我一起脱贫致富呢!”

“平桥区近年来一直鼓励通过发展围城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该区的小杂果种植发展势头越来越盛,我去外地考察学习后,选择在信阳种植桑葚。” 富里家庭农场创始人李永建向记者介绍农场的发展历程,“我的想法得到区农业局专家的重视。他们帮我进行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我心里有了底,当即就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桑葚、猕猴桃、葡萄,第一年就创收300万元,带动周边120多名农民就业。今年我成立了‘沧海桑田果桑科技公司’,研发出桑葚果干、桑葚酱、桑葚酒、桑叶面、桑叶茶等产品,拉长产业链,还创立了品牌‘黛品堂’,今年的效益肯定更好!”

在富里家庭农场工作两年的王桂兰向记者夸赞:“我们的桑葚浑身都是宝,吃了它不仅头发黑、眼睛亮,还能补肾补肝,最关键啊,它还能鼓了我们农民的腰包!”

新县:产业扶贫促增收

本报讯(记者 虞静)6月2日上午,新县箭厂河乡仁畈村金兰牧业公司内热闹非凡,100多名贫困社员参加了扶贫合作社贫困户(一期)股利分红,首批分红资金共计15万元。

贫困社员肖小平拿着刚分到手的1300元钱,难掩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见效益了,自己没操心,还能增加收入,照这个速度,我很快就能脱贫了。”

新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1+3+3+4”脱贫攻坚方案,精准施策,突出产业与增收结合。对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实施到户增收、扶贫贷款贴息、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项目,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助农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60个,建成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14个,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带动2万多名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