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等在潢川滨湖印务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及彩印包装生产线观摩。 本报记者 王 哲 摄 |
本报记者 程成 王哲
初夏的申城大地,细雨蒙蒙,满目葱茏。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6月1日至3日,市委书记乔新江、市长尚朝阳带领全市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观摩团,赶赴罗山县、息县、淮滨县、商城县、新县、光山县、潢川县、上天梯管理区、平桥区、信阳工业城、浉河区等地,对我市各产业集聚区及服务业“两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集中观摩。
创新驱动 企业发展注入“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商城县产业集聚区的山信食品产业园,依托在商城县的水稻种植基地,山信粮业不仅加工出了畅销的各类大米,同时,通过与中科院青岛能源研究所和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进行技术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以碎米为原料加工出大米蛋白粉、以油糠为原料加工出稻米油和米糠蛋白粉等新产品。
在山信食品产业园年产1万吨蛋白粉项目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不停地运转着。生产线的一端是各种米渣,而另一端则是等待装箱发运的食品级蛋白粉。
“这些蛋白粉作为各类奶粉的原料之一,主要出口欧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企业负责人说,“自主创新,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我们更有盼头。”
一粒小小的稻米价值到底有多大?山信粮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展技术合作,不仅提升了企业深加工能力,还拉长了产业链条,将小小稻米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百亿贴膏剂项目建成后,企业的贴膏剂产能将达到100亿贴,是现在的4倍,实现年营业收入25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在新县产业集聚区河南羚锐制药百亿贴膏剂项目建设现场,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对项目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羚锐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2015年,羚锐制药研发投入超过4400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16%,同比增长近50%;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65人,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3.7%。
对研发投入的重视,带来的必然是企业业绩的提升。2015年,羚锐制药营业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29.6%,净利润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75.8%。
“通过研发的投入,企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也有了质的飞越,市场竞争力自然就越来越强。”企业负责人说。
全市12个省定产业集聚区的部分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通过两天半的观摩,观摩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依靠创新驱动,为企业发展注入“原动力”。
拥抱“互联网+”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不做电子商务,五年后你会后悔。十年后,你要是再不做电子商务,那么你将无商可务。”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曾这样形容电子商务对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对中小企业而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若想生存并发展,拥抱“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
羽绒产业是光山县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光山县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羽绒材料集散地、羽绒服装加工基地和羽绒制品销售中心。
2015年,该县生产销售各类羽绒服装4000万件,而网上销售就达2100万件,销售收入20多亿元,仅仅一年时间,网销数量和收入就实现了翻番。
该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内的东园利昇公司内的电商创客中心,目前已吸引12家羽绒电商企业入驻,吸纳创客30余名。羽绒产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也使该县蹚出了一条“互联网+脱贫”的路子。
无独有偶,在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园,河南学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淮滨县弱筋小麦资源优势,专注五谷杂粮的种植、加工和销售,通过“基地+农户+工厂+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更让该企业尝到了“触网”带来的甜头。
“我们不仅通过自己的官网销售产品,还入驻天猫、京东和一号店等国内较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负责人说,“可别小看我们的‘五谷杂粮’,现在每个月的网销数量在3万单左右,每单的金额平均能达到100元,发展非常迅速。”
小小的“五谷杂粮”,通过“互联网+”,让这家企业给发展成了“大”产业。企业不仅尝到了甜头,还带动了群众致富。
传统企业的纷纷“触网”,让企业直面消费者,及时根据消费侧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不仅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更蹚出了一条“互联网+脱贫”的新路。
优化服务 “两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如果说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那么,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就是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
平桥区特色商业区,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特色商业区的万象城商业综合体内,在自去年4月份开始试营业的西亚广场,排队等候入场的私家车辆井然有序,顾客可以用“爆满”来形容。
“一年来,广场上的停车场从来就没冷清过。”该区服务业“两区”负责人说,“综合体内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8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店铺,目前已吸引了80余家各类商户的入驻,从业人员达到2000人,每天的营业额8万元至12万元。”
平桥区通过服务业“两区”建设,不仅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还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使城市“动”了起来。
罗山县特色商业区公共服务平台、息县金融便民服务中心、商城县义乌小商品市场、浉河区弘昌世贸广场……一年来,我市各县区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7个商务中心区、3个特色商业区(街)建设逐渐驶入快车道,集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翻开我市产业集聚区的“成绩单”,呈现的是一串串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字……
2015年,全市12个省定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上年新增104家,达到595家;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5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23.7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4.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0.3亿元,增长12.9%。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支撑作用愈发明显。
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还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不大、主导产业不突出、骨干企业偏少、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等问题。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
两天半时间,密集的行程,观摩团入园区、看项目,上工地、下车间,边听边看、边走边议,一路观摩、一路触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让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走上一条坦途,这是大家在观摩过程中一直思索的问题。通过对照学习先进、查找差距,通过交流加压鼓劲、共谋发展,相信全市各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在决战全面小康的明天,一定会花开别样,气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