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用中药香囊哄患儿开心。 |
图为村医李自锋正在为孩子检查。 |
本报记者 曹新俊 袁野 实习生 袁梦 文/图
儿童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更关系到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然而,《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为10万以下。一方面是儿科医生的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二孩”政策的实施,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儿童就医形势将更加严峻,儿童的健康保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缓解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儿童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分赴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平桥区中医院,平桥区肖王乡卫生院、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及浉河区金牛山办事处和孝营社区医院等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医疗机构,深入了解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儿科的现状,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儿科发展,共同呵护孩子健康的童年。
市级医院
就诊患儿多 医护压力大
5月25日,记者在市中医院见到护士杨小山时,她正在哄一名幼儿,还把一个中药香囊放到幼儿手中。“小孩才1岁多,一看到要打针就哭闹不停,我得把他哄高兴了,这样才好打针。”杨小山解释道。
杨小山已经在市中医院工作4年了。4年来,这样的情况她经常遇到,工作经验也愈发丰富。“这些孩子小,听不懂大人的话,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只有慢慢地摸索,通过肢体语言等了解他们的病情;通过和颜悦色的态度以及赠送小礼品等方式把他们哄开心,好为他们进行诊断治疗。”她告诉记者,既然从事了护士这个行业,心里也有了吃苦的准备,但经常性的加班,让她错过了很多朋友聚会、亲人团聚,有时患儿家属的不理解,让她压力大增。
“过去,一般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小孩,十分金贵,对儿科医护人员的要求可以说有点苛刻。所以,一直以来,儿科医护人员相比其他医护人员来说,工作强度更大,而收入却与付出不成比例。”市中医院儿科主任贺辉深有感触,“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儿科的门诊量比以前增加不少。虽然医院最近也招聘了一些人,但离职的也不少,算下来,医护人员基本没增加,本来负担就重的医护人员这下更重了。我们希望能够适当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5月27日,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儿科专家门诊看到,屋子里挤满了抱着孩子的大人,两个专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在忙着问病情、在电脑上开药方。外面等候区的椅子上,也坐满了带着小孩的家长,不少人还站在那里。
“我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轮到,这得等到啥时候呀?”市民李园显得十分焦急。原来她的小孩得了感冒,因为家里就一个小孩,没敢去社区医院,直接到市中心医院儿科挂了专家号。又等了大约半小时,轮到她的小孩前去诊疗。“就是得了个普通的感冒,开了几样药。早知道,就在社区医院看了。”刚给小孩看完病的李园,又直说自己有点小题大做。
在儿科病房里,护士王媛(化名)和同事正在给一名儿童扎针,焦急的家长在旁边不停地催促:“你可得一次扎好。” “小孩太小,不能扎手上,只能在头部扎针。如果一次扎不好,家长就会给你使脸色。”王媛告诉记者,好多输液都是家长要求的,我们解释也不听,如果不照办,就不依不饶。好心被误解,这也让王媛这样的儿科医护人员很委屈。
在几天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各市级医院虽然都有儿科,硬件设施也很完备,但“软件”如医护人员数量等方面不足,与就诊儿童的数量明显不相适应。而这,也让儿科医护人员压力颇大。
县级医院
病房不足 人才紧缺
“不好意思,条件确实太简陋了。”5月23日,记者在平桥区中医院儿科主任卢山的指引下,来到该院一楼右侧的儿科。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儿科区域大约相当于一楼面积的1/3,病房也只有4间,不少孩子坐在走廊的凳子上面接受诊疗,仅有的一间值班室,摆放一张诊疗床和椅子后已没多少空间。
“儿科现在的状况确实不是太好,全国各地也都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人员少、病人多、非常累,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毕业于新乡医学院的卢山已在儿科工作18年,对儿科非常熟悉。他打比方说,现在看3个小孩的用药量相当于一个大人的,效益当然低,医护人员工资绩效就没别的科室多。但儿科医护人员是出了名的累,干这么多活,拿不到应有的待遇,心中肯定不好受。所以,儿科好多人不愿意来,就是招来了几个,也不一定留得住。
见到该院儿科护士长张玉时,她和两名护士正准备为患儿打针。“她才一两岁,父母都打工去了,奶奶带着她来看病。虽说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但老人家还是不放心村卫生室,非要来我们这儿看。”张玉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好多儿童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一有病就要往好点医院跑,致使现在儿科一年接诊量3万多人次,21个医护人员根本忙不过来,不经意间就容易发生纠纷。
“儿科现在这个情况,确实需要政策支持。”卢山告诉记者,有了政策的支持,儿科才能健康快速发展,儿童的健康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呵护。
在浉河区、平桥区几家县级医院走访时,记者发现那里的儿科情况和平桥区中医院大同小异——病房不足、人才紧缺、待遇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县级医院儿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乡级医院
儿科罕见 医护短缺
5月24日,记者来到平桥区肖王乡卫生院时,见到了正在为患儿诊疗的陈玉峰医生。作为该乡卫生院的一名主治医师,他已经为儿童看病30余年了。陈玉峰告诉记者,由于医院经济效益较低,没设专业儿科,儿童治疗这块属于全科诊室的一部分。“我今年50多岁,一直以来医院里都是我一个人为儿童看病,有时候深更半夜来了个急诊电话,就得马上到位。现在比以前好点,带了一个‘徒弟’。我们这儿很多来看病孩子的父母,他们儿时就是我给看的病。”对于现状,陈玉峰显得很无奈。
“儿童年龄小,对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欠缺,这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特别是在护理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该院护士长李云介绍,“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时刻关注患儿的一举一动。孩子小,不懂事,很多在护理中并不配合,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特别有耐心,学会如何与这些孩子沟通,既要会哄孩子,又要护理好他们。”
陈玉峰介绍,因为基层儿童医疗力量有限,医院特意委托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我们开设了绿色通道,一些棘手的病情可转到他们那里治疗。
村级卫生室
老少患者 村医“全拿”
5月24日上午,记者一大早来到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时,村医胡秀丽已经出诊给村民看病去了。在卫生室里,记者见到了胡秀丽的丈夫李自锋。此时,李自锋正在为一个孩子例行检查。“小孩拉肚子,问题不大,只是吃坏肚子,打打点滴就好了。”
“这小孩叫张刚,今年两岁多,他的爸妈外出打工了,到过年时才能回来。平时感冒发烧的,都是他奶奶抱来看病。”李自锋向记者介绍,像张刚这样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很普遍,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有时候小孩生病,爷爷奶奶行动又不便,我们夫妻俩就去一个人上门诊治。
“村级卫生室没有儿科诊室,我们村医个个练就了‘全能手’,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病多少都能看点。”李自锋解释道,“你像张刚的病,如果在市县级医院,就有专门的儿科,在村这一级,现阶段根本不可能,有医生看病就算不错了。”
“我是遵循父亲的意愿当了村医,儿子李嘉诚从医学院毕业后也当了村医。像我们家这样子承父业,继续从事村医工作的年轻人太少了。”李自锋对于当前村医的状况颇为无奈:村医严重老龄化,部分边远农村的乡村医生因服务人群较少、收入得不到保障而选择外出执业。”他告诉记者,为加强农村医疗水平,村医准入门槛较高,很多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又不愿从事乡村医生职业。远离城镇、条件艰苦,患者有限、收入较低等因素也阻碍了村医的发展。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农村,像李自锋、胡秀丽这样的村医,条件算是比较好的,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着村医“空白村”现象。如果村医的待遇等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村医的未来仍不容乐观,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