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地税局工作人员与省局试点办人员探讨业务问题 |
杨忠乾
按照市地税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在省局改革试点办、市局改革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2016年2月1日,《全国税收征管规范(2.0版)》在浉河区地税局成功上线,上午10时,为河南省鄂豫皖一日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具出了全国第一张《全国税收征管规范(2.0版)》金税三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地税”完税凭证。省地税局副局长楚新民、何娟和市地税局局长王东风与浉河区地税局干部职工一同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新系统运行以来,全局上下没有丝毫懈怠,不折不扣地按照省局、市局总体设计,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履职担当 筑牢改革坚固基石
2015年12月,随着改革的全面拉开,浉河区地税局成立了税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综合保障组、综合业务组、技术保障组、人力资源保障组、督查督导组共五个工作小组,先后召开改革领导小组会议11次、办公室工作会议15次,召开改革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4次,深入学习中办、国办56号文件和省局、市局改革方案,专题研究和部署改革工作,制定并不断完善《浉河区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内容,拟定了改革时间表和任务分解表,分解任务116项;对未按要求完成的,“即时发现,即时追究”,形成了各司其职、整装待发的格局。
内外宣传 营造改革浓厚氛围
对内统一思想。浉河区地税局首先与市局党组思想保持一致。市局党组是这次改革的“方向盘”,对市局各类关于改革的文件和要求,切实做到明晰思路、明确目标。其次,统一中层领导思想。由于这次改革起点高、难度大,因此多次召开改革研讨会,征集大家意见和建议,让“想改革、抓改革、促改革”深入人心。最后,统一干部职工思想。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和改革动员会,树立大局意识和个人服从组织意识,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和智慧凝聚起来,为改革做好“扬帆远航划大桨”的思想准备。
对外狠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税企微信群等,浉河区地税局不断发布《改革试点公告》和《致纳税人的公开信》,召开税企座谈会2次,现场答疑52条,做到“三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改革给纳税人释放的红利和获得感,讲清楚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讲清楚改革对于降低税收风险等方面的必要性。开展“全覆盖、无缝隙”的宣传,使改革进入千帆竞发的态势。
机构先行 创新征管工作格局
整合传统的机构和人员配置,是这次改革的首役。1月12日,浉河区地税局召开税收管理改革人员双向选择动员会。按照市局规定,本次双向选择不突破编制人数、不违反程序操作,本着民主自愿原则,由税务干部本人填写“选择岗位意向登记表”,填报第一、第二志愿。首先是副科级干部填报志愿,其次是正股级干部填报志愿,最后是副股级和一般人员填报志愿。意在通过双向选择,真正带动工作激情、鼓舞士气,发挥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作用,使得每位干部都决心在自己岗位上履职尽责,达到以税收改革促进税收发展的目的。
整合机构设置。浉河区地税局将征管和科技发展科、税政科、法规科整合为税政法制科,保留办公室、人事教育科、计划财务科和监察审计室,机关科室由7个减至5个(规格为科员(股)级);成立纳税服务税务分局,撤销原中心税务所,设立1个稽查局、1个重点税源管理分局,5个一般税源管理分局,1个契税纳税服务税务分局(规格为副科级或相当于副科级);保留1个发票管理所(科员(股)级);新成立1个由局党组成员兼任局长的风险管理税务分局(科员(股)级)。
分类分级 夯实税源管理基础
改革后,浉河区地税局实行团队管理,按照“规模+行业,兼顾特色税源”的原则,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性质、特色等特点,划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星税源、特色税源,实施“重点税源专业管、一般税源动态管、零星税源社会管、特色税源综合管”。对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含50万)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纳税人作为浉河区重点税源,由浉河区第一税务分局实施风险应对与管理;对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的纳税人作为一般税源,按地区分布,交由第二至第六税务分局,实施管理与风险应对;对房屋租赁与零星税源,依托纳税人所辖社区,采取网格化动态方式管理;对特色商业、电商物流、石灰石、河沙及其他矿产品等特色税源,依托税源所在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特色税源综合管理。
不负重托 凸显改革首位责任
浉河区地税局作为信阳市中心城区局,所承担的改革任务与税收任务都较重,其首位责任是将浉河地税推向全市综合改革的前沿阵地,成为“排头兵”。该局担负着全区8810户纳税人的管理,占全市纳税户总数的近1/4,数据迁移录入量大、管户调整应对任务繁重。市局要求所有待办事项要在2016年1月25日前处理完毕,防止系统切换前有在途业务,并全面接手市直属局二手房交易征收管理,市直属局及涉外分局划转涉及变更主管税务机关的706户正常纳税人,其中617户纳税人,需要重签税库银三方协议,完成1300多户纳税人的信息归类、预算级次与国库信息维护,所有纳税人涉税信息、财务报表导入2.0金税三期优化版系统中,并处理完省局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庞大的数据业务摆在面前,如何将每一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是摆在全体干部职工面前的首要问题。为全力确保新系统正常上线,从2015年12月开始,该局全体干部职工加班加点,周六周日正常上班已成常态。
浉河区地税局集中全局业务骨干69人,至今年1月初,采取“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机制,连续奋战20多天,按照业务流程以及对应岗责,攻克了3960个未办结事项,完成了征管规范2.0版所要求的880项测试任务,其中包含必测项、重点项共计374项,于1月25日顺利实现系统切换。
整合资源 优化纳税服务机制
新成立的纳税服务税务分局,大厅统一设置综合服务、同城通办和国税业务三类窗口,承担辖区范围内办税服务、即办事项、限办事项、基础事项管理、低风险应对、计算机定税等职责。一是加强人员配备。改革前,该局办税服务大厅(不含原税务所征收室)1个,正式税务人员8人,占浉河区地税系统正式税务人员的0.05%;改革后,全区共设办税大厅3个(中山路大厅为第一大厅、金色水岸大厅为第二大厅、羊山审批中心为第三大厅,负责二手房交易税款征收),正式税务人员28人,占全区地税系统人员编制的16%,面对面服务纳税人的一线人员比例显著上升。二是推行“一厅式”办结。建立起“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厅式”办结运行机制。改革后,减并纳税人报送资料21项,较改革前减少34%;优化22项办税流程,办税流程减少45%,办税环节压缩62%,办理时限缩短56%,使纳税人享受到“流程更优、环节更简、耗时更短、效果更佳”的办税新体验。三是推行“同城通办”。 设置同城通办窗口,纳税人不受属地管理的限制,其他县区的纳税人可以在该局办税服务厅自由办理7大类26项涉税业务,如同异地存取款一样方便。自2月1日全市首次实现市域同城通办以来,共成功办理该类业务27项。四是推行便民服务。对6大类110项涉税事项推行二维码一次性告知,统一受理标准和工作流程,优化表证单书,简化、压缩审批环节,保障了便民措施落地生根,并计划在市区设立一个自助办税场所,打造纳税人“半小时办税圈”。五是推行国地税深度融合。在弘昌运动城,与浉河国税局共建办税服务厅,4月份投入使用。
流程创新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新成立的风险管理税务分局,承接市局风险管理科、市大企业税务分局、市直属税务分局、市稽查局推送的风险任务,负责本辖区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等任务的统筹管理,建立风险指标和模型,风险任务管理和监控评价等工作,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采取差异化风险应对方法,对无风险纳税人不打扰,对低风险纳税人予以提醒,对中风险纳税人柔性执法,对高风险纳税人重点稽查。
风险管理是这次改革的新生事物,浉河区地税局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部门人员配置,选调业务骨干13人,充实到风险管理部门,积极参加市局两期培训班,学习《风险管理系统操作指南》课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邀请省局、市局项目组专家到该局上门辅导,为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任务统筹 风险管理闭环运行
自2月1日上线,省局经市局推送至浉河区地税局涉及税收风险纳税人1004户,按照风险管理工作流程闭环操作,已全部派发,其中对涉及高风险的477户纳税人,由稽查局和风险管理分局共同研究,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筛选方式,经过案头分析、提交名单、党组研究的方式,选定3户高风险纳税人推送到稽查局,采取税务稽查应对打击措施。其余474户高风险和83户中风险纳税人,由第一至第六税务分局采取与纳税人见面、通知纳税人自查、约谈核查、专业评估等应对指导措施;对444户低等风险纳税人,由第一至第六税务分局和纳税服务税务分局联合采取风险提醒、纳税辅导等应对防范措施。截至目前,已通过预生产环境和正式环境应对风险任务759户,入库税款420万元。
通过改革,该局上下深深地体会到:加强领导、周密组织是做好改革的保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做好改革的前提;厘清思路、明确目标是做好改革的关键;遵循方案、狠抓落实是做好改革的途径。
东风浩荡千帆竞,云涌风扬满眼春。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浉河区地税人已然成为这次改革的践行者,按照上级的指示,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坚信,洒下的辛勤汗水,必将浇灌出浉河地税锐意变革、率先作为、跨越发展的改革之花,为加快推进税收现代化进程谱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