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
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心。诚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石,也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这些年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到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让诚信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成为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诚信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在前几天,由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诚信建设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中国诚信建设总体形势健康向上的同时,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诚信缺失问题,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顽症。数据更是显示,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这样的问题,令人警醒之余,也提示我们,让诚信成为社会的底色,任重而道远。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诚信就像空气,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须臾不可离。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营造崇德向善、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还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合围“老赖”,抑或是政府、社会纷纷建立征信系统,“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说到底,都是要通过制度的刚性,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