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苏锡映生前出版的部分连环画册

去年我同老伴在华西女儿家住了一个多月,返回光山后,友人告诉我苏锡映同志逝世了。锡映同志驾鹤西去,我没送他一程,深感内疚。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无时无刻不怀念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青海工作,因身体瘦弱,适应不了寒冷的气候,于1962年秋调回本县重新执鞭教书。还未教课两个月,就被县里抽去办阶级教育展览馆。抽来办展览的有四位同志,锡映是其中之一。时任文化馆馆长陈先安也爱画画,为了把这次展览办得让领导满意,他买回八十多本连环画,往大案子上一放就走了。

我们明白馆长的用意,便根据分配的文字材料内容,翻阅连环画,触类旁通,构思所要画的情节。参照连环画的人物造型、动态,画出画面。可锡映同志与我们不同,却拿着连环画一看就是一上午,大家知道他在动脑筋构思画面的画法。果然不出所料,我们一幅画还没画完,他凭自己的想象,不照连环画样,手脑并用,按文字说明,把画画出来了。

锡映同志用心用意地画速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办展览,使我有幸认识了锡映同志,他与我都是1939年出生的。为了学好画,锡映同志曾报考西安美院被录取了,因地主家庭出身,被拒之门外。他遭受挫折后,想拜名师学画,也没求成。为学画他走了不少弯路:他学过水彩画、国画、年画、还学过版画。并利用教学课余时间,把创作的作品向报社、杂志社投稿。那时,发表作品要经过单位领导签字、盖章。结果,锡映同志费尽心血创作的画,被打入冷宫,说他只专不红。

受到刁难、打击后,锡映同志不气馁、不灰心。他一边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仍一边更加刻苦地练画。还找来著名画家华三川、贺友直、杜滋龄等名家的连环画,仔细揣摩,细心钻研,埋头画起临摹了。那时,我也临摹连环画《红旗谱》。后来,我因此在文革中挨批斗,就对画画心灰意冷了。

“四人帮”倒台后,锡映同志的才能才得以施展。特别是他的连环画陆续出版后,受到河南、北京、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及香港等美术出版社的青睐,源源不断地把连环画的脚本寄来,约他创作连环画。在连环画市场不景气的当今,2014年12月,他还收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再版合同,去年四月还收到再版稿费。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没有十几年以上的人物画基础,是很难创作连环画的。连环画的创作者们可将各种古典小说、历史、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几乎都是中国画坛上的领军人物,足见从事这项工作的画家实力非同一般。锡映同志运用白描的画法,在探索形式与内容上,在造型、景物的虚实、宾主关系上已达到了驾轻就熟的境界。他曾把自己创作的《大观园》《八仙过海》带到北京,请名人、名家指教时,都被他用白描的画法,画出一百多位《红楼梦》中的人物吸引住了。日本收藏家立即掏出两万元人民币要买下,锡映同志没有卖。

正当锡映同志画连环画刚达到鼎盛时,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缠身。刚开始服服药,打打针,还能勉强坚持画。后来,出现了并发症。锡映同志的眼睛开始模糊了,手足也开始发软了。望着画案上堆的连环画脚本,望着没画完的画,锡映同志用手摸摸脚本、摸摸画笔,泪水打湿了画纸,只好放下脚本、放下画笔。看到这情景,我也流下了泪水……

锡映同志生前先后出版《春秋楼的故事》《黄袍加身》《朱元璋》《再生奇缘》《司马光》《唐伯虎智圆梅花梦》等连环画80余本(套),总发行量近3000万册。他创作的年画、门画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320余件。

锡映同志自学成才的精神,愿能激励后人。(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