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博 郭靖 崔阳

从光山县城往东出发,沿途的乡路两旁是充满绿意的秧田。近日,记者走进秧田环绕着的余集村——该县紫水办事处的唯一贫困村。

该村共有16个村民组,530户、2680人,约半数劳动力常年到浙江一带加工草帽。

编织草帽是余集村的传统手工艺,有着几十年的历史。鼎盛时期,余集村几乎家家户户编织草帽,成了远近闻名的“草帽村”。几年前,浙江的草帽外贸加工商慕名到该村招工。

“村里每年都有630多人外出加工草帽,还带动了附近村上千人参与。”该村村支书汪元信介绍说,在浙江加工一顶草帽手工费6毛钱,手艺娴熟的年轻人每天能加工近600顶草帽,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赚五六万元。

村里外出编织草帽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留在村里的人如何摘掉贫困帽?

在村委会的工作日志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三年前,全村有贫困户390户,贫困人口946人。通过两年来的扶贫攻坚,2016年仅剩贫困户99户、贫困人口268人。

根据该县的精准扶贫规划,该村今年年底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初,县里联系该村的11个精准扶贫工作组全部进村,帮助村民脱贫。

在一片绿色水稻秧苗田的附近是村民周家喜家。他家5口人,是今年整村脱贫的对象之一。以往,农闲时周家喜在附近的羽绒加工点打工挣些钱。在工作组的帮扶下,周家喜转包了部分外出务工村民的田地。“去年种了20亩田,挣了近万元。今年种了60多亩田,能挣个两三万吧。”周家喜脸上挂满了笑容。

像周家喜这样也是该村精准脱贫的形式之一。记者了解到,该村还利用本地条件,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将有技术的农民请回来建立草帽外贸加工厂,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汪元信自信地说:“今年一季度已经脱贫了149人,不到年底,全村就能摘下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