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高中高二文(1)班  霍睿喆

有个叫《一站到底》的节目似乎很火,我虽未详睹,但略闻这个节目是知识竞赛型的,选手们需要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挑战。说实话,我很佩服那些选手的知识储备,但也有些惊异:这么庞大的知识系统,对人生有什么价值?对事业有什么帮助?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博学,抑或是仅仅为了参加一个节目?想不通。

说起博学,钱钟书先生算是博学吧?他的阅读量足以媲美一个大学图书馆。可是这么个老先生却分不清左右,看不懂球赛,连地铁也不会乘。他随杨绛去英国留学,第一次乘地铁,出车门时不知道该迈左脚还是右脚,结果下身不动,上身由于惯性往前一挺,摔了一个大马趴,还摔掉两颗门牙,杨绛当即把他送到医院补牙去了。这事要是搁常人身上,旁人肯定会指指点点,一个笨蛋。但钱先生可不是笨蛋。陈道明演《围城》时特意去他家拜访,回来后对同事说,钱老的房间里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只有一个药炉,和四周如山的藏书。“他一开口说话,我立刻感到自己很渺小……”

能让别人感到渺小的钱先生的知识范围,很大程度上只限于他的事业——文学方面。量子物理?核聚变?导数?……他不一定懂。但他为什么要懂呢?枝桠长得太随意的树是会倒的,太过繁杂的知识体系是弊大于利的。对其他的事了解了解就好,但一定要对某一件事详懂详解。有时只懂一样事是明智的。因为懂的事太多,人的精力不够用,把精力全集中到一样事上,还愁这事做不好吗?

现在,许多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件事还没做好就兴冲冲地去搞另一套花样,结果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哎哟这人,懂得真多,既看过《时间简史》又读过米兰·昆德拉的书,还知道NBA最近出了什么冷门……其实不过是一个空虚的肥皂泡,对任何知识都只是浮光掠影,而不是选一样弄精弄透,这样比一无所知更可怕。这样的人应该学一学不会乘地铁的钱钟书先生——广览不如专注、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