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孙浩然 李浩

“我和村支部一班人,围绕精准扶贫,依托产业拉动,实施户户增收。”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书记”梁勇一边指着设计图纸,一边讲着产业规划,对做好自己承担的驻村工作侃侃而谈,胸有成竹。

梁勇是光山县财政局派驻到泼陂河镇黄涂湾村的“第一书记”。黄涂湾村地处泼陂河镇、凉亭乡和砖桥乡3乡镇的交界地带,有耕地2240亩,山林5600亩,县道泼凉路横贯其中。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没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村。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梁勇深知,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在全村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一个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强的“两委”领导班子对发展本村各项事业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驻村后,梁勇一边把现有的村部办公室进行修整,一边在村里物色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最终把原先3人的村“两委”班子扩大到6人。同时在村部设立了支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和便民服务大厅,把村支部、村委会职责制度上墙,严格按照党支部班子建设标准开展工作,用政治合格、用心服务的标准来要求大家开展工作。他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村两委会议,在总结上个月工作的同时,领导大家学习党章,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按照县里提出的2017年脱贫规划,多次召开支部和党员会议,认真研究工作策略。

村班子的健全,让村民们更有了盼头。“第一书记”的作风和干劲,群众也看在了眼里。“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这个班子建得好、建得强,是一个干事的班子。”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光明一个劲地说。

找利弊开眼界 流转土地引企业

治病要治根,只治标不治本不行。村班子健全后,梁勇就开始寻找村里的“穷根”。

经过多方深入了解,梁勇认为,黄涂湾村的底子不是很差,只是村里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了,帮助老百姓脱贫应该不是难事。于是,梁勇想,能不能找一些从本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来建设家乡。他把这个想法和村干部们沟通之后,通过介绍,梁勇联系上了从本村走出去的徐光润、徐永祝、袁勇等成功人士。

“我们早就有回去建设家乡的想法了,但是由于我们村过去比较封闭,老百姓的思想相对保守,大家都很爱地惜地,告诉他们需要流转土地发展产业,他们根本就接受不了,多数老百姓都存在着抵触、担心、害怕的情绪,流转不来土地,我们就算回去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徐光润的一番话,让梁勇看到了希望。

回到村里后,梁勇二话没说,立即组织村两委班子、村民组长和部分群众代表共33人,来到文殊乡猪山圈茶叶油茶、花卉基地观摩,让大家感受到产业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参观和比较后,让群众之间直接面对面地交流。交流之后,大家豁然开朗,思想震动很大。一位老党员在参观后说:“不看不知道,原来都是一样的贫困,人家靠支部带、自己干,变化那么大,我们确实落后了。”这一次学习参观,可以说起到了一次洗脑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无形中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心齐气正的局面,群众脱贫的心理,由过去等着上级来扶贫,变为群众主动苦干脱贫。

破解了土地流转的老大难问题,梁勇成功召回了徐光润、徐永祝、袁勇等回家创业,帮助他们流转荒坡、田地共600亩,投资200余万元组建了龚冲农业专业合作社。拟种植油茶200亩、种莲藕300亩、大棚种植蘑菇100亩;引入诚信公司来村里投资,目前已流转荒山200亩,沿泼凉公路两侧拟种植油茶、茶叶各100亩。

关注民生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

半年来,黄涂湾村除产业有了发展外,在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面貌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争取县教育部门的支持,对村小学实施亮化和绿化,维修了8间教师周转房,极大地改善了该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使黄涂湾小学成为周边两个乡镇小学规模最大和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争取县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支持,整修完成了4个村民组的6口万方大塘;争取省、市财政部门支持,新建了村部门前文化广场,硬化砂石路基3.5公里,打造了以龚冲为中心的美丽乡村。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突出解决村民安全饮水、实施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争取龙石桥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黄涂湾团山战斗遗址纪念碑、整修国画大师徐庶之旧居,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产业和农家乐;成立黄涂湾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梁勇自信地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脱贫,而是小康!”

驻村感言:

入村任职以来,我和村“两委”注重抓好村支部建设,把带领群众脱贫当作自己的责任,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理念,把务实作为工作出发点,切实有效地抓好精准脱贫。

“第一书记”的第一职责就是为民务实。老百姓的要求不高,但必须现实。因此,我认为“第一书记”一定要把为民务实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决不能做做样子,摆摆架势,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在行动上。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