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

俗话说,“车工全凭一把刀”。这里没有绚丽的灯光,也没有华丽的乐章,只有高速旋转的卡盘,平稳运行的刀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像一名刀尖上的舞者,默默地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追求与梦想,与车床共舞,人机合一。他,就是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数控车工谢长超。

2010年夏天,刚刚走出校门的谢长超怀揣着梦想进入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谢长超求知若渴,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对于不懂的知识,虚心请教师傅和身边的同事,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一边深入研究加工作业指导书,一边积累对各种材料加工特性、材质刀具特点及手工刃磨的经验,工作仅仅6年,就负责起航空航天紧固件数控车床的编程和加工,并主动承担起加工难度大的产品和多项研发任务。

2012年7月,公司决定研发一个新项目,要求在一个月内出成果并尽快投入生产。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谢长超一头扎到工作中,加班加点。七月的天酷暑难当,当时办公场地紧缺,谢长超在车间内的一个小角落隔出一间小屋子作为研发工作室,没日没夜地整理大量数据。

由于车间温度较高、工作室不通风,谢长超在加班多日后突然感觉左眼疼得厉害,一照镜子发现眼睛通红。就医之后,医生判断是因为长期用眼过度导致出现炎症,叮嘱他休息一段时间。他满口答应了,但出了医院就径直回到工作室。“时间紧、任务重,临时找人接班肯定来不及。”回忆那段时光,谢长超感触良多。同事们也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称他为“追求完美的‘车工大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进入公司的这几年,谢长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爱情。2014年,谢长超携手一生挚爱步入婚姻殿堂。可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生产任务,谢长超大多数时间都待在车间里、车床前。这让妻子不免抱怨他爱厂多一些,爱家少一点,他却笑着说,“以厂为家嘛,单位就是我的家!”搞得妻子哭笑不得。临近妻子预产期时,公司新进一台设备,领导要求他马上调试,尽快投入生产。可正当他忙于调试设备时,却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妻子预产期提前,马上就要进产房。犹豫再三,他还是在设备调试完毕后才赶到医院,这时妻子已被推进产房。孩子的顺利出生和家人的体谅让他少了些许自责,可当妻子被推出产房时,医生的一句话却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天大的事儿,能有老婆生孩子重要?”这句话让他满心愧疚。可谢长超却说,他愧疚自责但不后悔,如果再选一次,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工作6年来,谢长超围绕自己操作的多轴数控车削中心刻苦钻研,挖掘潜在功能,解决加工难题,经常参与滞留项的清理和研制项的试制。他善于总结,重视技术创新,主导编写的《高表面质量锥孔加工方法的探究》和《鼓形深沟加工方法探索与改进》获公司2015年“两项工程”项目奖;《车削中心C轴功能探索与应用》《平底锥孔薄壁件车削加工方法的探究》等获公司2015年技术创新课题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作为一名班组负责人,谢长超注重团队精神,带领大家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出色地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种生产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年轻的学员逐渐成长起来,在生产任务繁重时,个个都能挑起重担。

谢长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事迹也许并非惊天动地,但平凡孕育高尚,细小昭示博大。他把对航天事业的一片赤诚融于行动,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卓越成绩,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