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博 郭靖

新县职业高中创建于1981年,1987年更名为新县职业高中,1993年建立了新县职业中专。学校占地面积173420平方米,一校两区,总建筑面积71560平方米,在校学生5682人,教职工358人。开设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0个专业。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有价值近20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仪器,图书30万册,师资力量雄厚。建有校园数字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和新县首家教育网络阵地——新县职高网站。

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该校确立了“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和 “安全第一、德育为首、教学中心、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争创一流”的办学方针,创建出适合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学形式多样化、专业设置市场化、学历学制弹性化、实践教学技能化、培养目标立体化、招生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构建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多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该校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面向“当地、国内、国外”三个劳动力市场,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开展技能教育,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其中,2人参加国家技能项目大赛并获奖,5人获省级一等奖,198名学生获市级一等奖,367名学生获市级二等奖,592名学生获市级三等奖。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目前,学校已为广大农村培养了2万余名新型劳动者,为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昔日,“将军的摇篮”是该县革命战争年代的特色;如今,“教育超市”彰显该县职业教育的特色。

理念超前。该校始终坚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办特色学校、因材施教育合格人才”的办学思路,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了“真诚面对弱势群体,帮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

德育为先。该校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并重,遵循“思想引导、道德约束、纪律规范、行为养成”的德育途径,实现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交相辉映、课堂教学认知与校园文化熏陶水乳交融,努力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模式。

教学相长。围绕推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逐步分流、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该校坚持“面向人人、服务大众”的教学方向,相信人人都能成才,鼓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之路;以适应职业岗位为导向,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学合一,同时开展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就业为重。该校坚持国内国外并重,就业创业并举,学校企业直通,面向当地、国内、国外三个人才市场,开展订单培养,培养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培养发达地区需要的紧缺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国外就业的务工人员,出国“打洋工”“挣洋钱”,回乡办实业、谋发展。目前,该校毕(结)业生中常年在国外务工的有3600多人,占全县出国务工人员的60%以上,年创汇5700万美元,新县成为全国著名的“外派劳务基地县”。

多年来,该校针对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的特点,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走出一条独特的“四化”职教之路。

校企合作多样化。该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办学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引优秀企业进校园,聘能工巧匠进课堂,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效果评价、学校办学效果评估、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学生就业、学校发展、企业发展、互利共赢。

专业建设市场化。根据新县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该校聘请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该县坚持与当地产业、当地企业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接,坚持专业建设为学生发展、当地支柱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坚持“专业设置市场化”,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根据学生、学员和专业实际来设置学制,宜长则长,宜短则短,长短结合,工学结合,面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一线技能型实用人才。

课程教学技能化。本着以适应职业岗位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该校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开展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推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逐步分流、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上,该校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创新用人机制,引进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业和社会能工巧匠等高级技术人才参与教学和管理,优化师资结构,开发教学资源,积极落实学生双证书制度,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

培训就业一体化。面向当地、国内、国外三个人才市场,开展订单培养,就业创业并举,学校企业直通,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永久牌”人才;面向国内企业,培养进城务工的“飞鸽牌”人才;面向国外企业,培养“挣洋钱”的涉外劳务人员。该校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发展劳务经济先进单位”,被团中央授予“团中央中青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业培训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青年农民工培训项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