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世军 通讯员 何梦琳)今年以来,罗山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为支撑载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在该县尤店乡李湾村,一排排蔬菜大棚甚是壮观。“我们以前用的是竹棍棚,用不久,容易坏,影响收入。现在县里帮我们建上钢化棚,质量好,还很耐用,每个大棚补贴4000元。”菜农李正喜一边忙着除草,一边热情地告诉记者。
为了培育好产业,该县在选好选准产业上颇费心思,依据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和当地传统,因地制宜地培育产业,对南部山区乡镇重点做好“山”字文章,发展林果茶叶等产业,在北部平原丘陵乡镇发展烟叶、蔬菜产业,对周党等有养殖生猪、山羊传统的乡镇,重点做好“养”字文章。对每个产业都培育1个至3个龙头企业,并配套建立合作社和销售网络,让贫困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致富,产业扶贫优势逐渐显现:在李湾、田堂蔬菜瓜果种植区,以香港恒盈达蔬菜种植公司和四季丰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代表,带动600户贫困农民参与种植或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脱贫致富;双楼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隆盛园农业公司和东方信禾农业公司为代表,主要种植百合、玫瑰等畅销花木,共占地1100亩,为沿线近千名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吉星农庄、阳光生态园为代表,共有16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休闲观光旅游开发,沿线桃园、梨园、樱桃园、草莓园、葡萄园各具特色,每逢采摘季节,市区居民来园观光、休闲络绎不绝;莽张、周党等乡镇根据当地村民有养猪的传统习惯,依托莽张豫鸣生猪养殖企业,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目前,豫南黑猪养殖户户均增收6000元至7000元,效果十分显著。该县在培育壮大产业的同时,逐步打造出自己的产业品牌,例如“灵山剑锋”“黑李湾萝卜”“豫南香猪”等,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据统计,该县仅去年以来,产业扶贫专项投资达12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860余户,户均增收超过万元。当地贫困群众正乘上“产业扶贫”的快车,驶入一条健康良性循环快车道。
息县:找准扶贫着力点
本报讯(记者 裴娅晖 通讯员 余 江)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息县通过开设“思想”“技能”“创业”三种课堂,为农民转型配送“营养餐”,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助推精准脱贫。
治穷先治愚,治愚是根本。帮助贫困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和学习条件仅仅是外因,而扶志才是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因。息县围绕“扶贫先扶志,科技来引路,政策要落实,工作做到户”的扶贫工作思路,依托“道德大讲堂”“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思想课堂”,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发展思路上,引导农民群众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树立脱贫坚定信念。
息县积极培养技能人才,充分利用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重点企业对技能劳动者的用工需求,以“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技能课堂”为载体,指导企业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积极组织开展新招用员工的岗前培训,培养一批适应食品一条街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组织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带头人、农村致富能手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致富能力。同时,鼓励乡镇积极与县工业集聚区企业建立用工信息互动机制,打通用工输出渠道,拓宽群众就业途径。
与此同时,息县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青年创业中心等“创业课堂”,依托与京东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平台,重点围绕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从创业项目筛选、初期准备到注册认证、店铺装修、交易管理,设置培训课程,面对面讲课、手把手教导,鼓励和引导青年朋友开展互联网创业,同时也为本地农产品的发展找到了出路,为农民工、科技人员、大学生、乡土人才等提供创新创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