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随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其要义是健全“建档立卡”管理制度,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创新理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做好精准扶贫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衡量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关键不应是追赶脱贫时间、攀比脱贫数字,而应是坚持脚踏实地、立足农村实际、掌握贫困实情、讲求脱贫实效,营造农村脱贫户、非贫困户、贫困户自主帮扶和生产技术自愿分享的社会风尚,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机制。

农村脱贫必须靠发展,而发展需寻内生动力。特别是我国农村贫困类型多、差异大,各地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亟待因地制宜、科学评估、审慎决策。因村因户帮扶,是培育内生动力的基础。但要帮在点上、扶到根上,引导农户主动参与扶贫,全面推进土地、户籍、社保等制度创新,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与民主权利。

适应经济新常态,亟待创新精准扶贫新机制、新模式。应当认识到,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新阶段,扶贫效率递减、孤岛效应显现。在实践中,要优先补齐贫困乡村重大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短板,优先扶持农村有波动、暂时性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优先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型、股份化精准扶贫开发项目。

强化贫困人口识别与退出精准性,其关键在于有效防止贫困人口错评、漏评和脱贫人口错退、漏退问题,实事求是抓落实。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施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贫困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