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宁
三面环山,峰峦迤逦,立夏后的罗山县何家冲满眼葱茏。5月7日,山里人迎来了格外热闹的一天。
早上,“重走长征路”的余热尚未散去,下午,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采风小组便驱车前往,找寻这个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的乡村之美。
一场别开生面的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首先赚足了艺术家们的眼球。驻足观赏间,笔墨酣畅的书法和独具慧眼的摄影让微电影节的编剧之一墨白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美丽乡村不仅外表变美,还得‘心里美’。此次采风我们要把笔触和镜头更多地对准美丽乡村下的精神层面之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如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此次微电影的主旨所在。”
一路走来,太多独具人文关怀的乡村之美让墨白印象深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流芳千古。在息县弯柳树村,孝道文化的回归让这个小村庄另有别样之美。”5月7日,采风团一行到来的当天正值母亲节的前一天,村里年轻人自发为老人理发,检查身体,还带来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文艺演出。
“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认为,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药。”
郝堂,这个曾经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的小山村,如今“出落”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初夏清晨,回荡在山间的琅琅书声和着林间的鸟鸣泉响堪比天籁。采风中,郝堂村小的校长告知采风团,学校的学生每年都在增长,很多外出读书的孩子逐渐归巢。
“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文明的乡风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哲学不变的命题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外化于行,更要内化于心。”采访中,墨白的真知灼见让记者醍醐灌顶。
文化是根,文明是魂。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建设侧重于留住当地的“根”与“魂”,挖历史故事、晒文化家底。采访接近尾声时,墨白告诉记者,“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之美应在美化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同时,深度发掘当地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将历史人文元素有机融入村庄风貌、乡村旅游、生产生活,形成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品牌、乡土文化品牌和生态休旅文化品牌,让文明乡风成为美丽乡村人文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