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曾令菊 通讯员 刘长河)“以前我个人单干,炒茶难、卖茶也难,炒的干茶质量如果不好,一亩茶场就只能赚1000多块钱。”日前,在商城县汪岗乡韩冲村大片茶园里忙碌着的茶农何茂安说,“现在不同啦,可以直接把鲜叶卖给合作社,价钱高还不用着急卖。我的贫困户帽子啊,早就扔掉了。”
何茂安说的合作社,叫黄柏山茶叶合作社,是黄柏山茶叶发展有限公司依托韩冲村原有的7000亩老茶园成立的合作社。该合作社吸收当地300多户茶农加入,目前已有3万亩茶园,年产干茶3万斤以上,产值1000多万元。
在精准扶贫中,该县发挥贫困村资源优势,重点扶持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特色的“产业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吸纳带动贫困农民脱贫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目前,该县已投入资金300万元,在13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建设,主要发展油茶、香菇、蔬菜、脱毒红薯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以大规模种植脱毒红薯为代表的商城县牵手合作社,在李集乡朱围子村、河凤桥乡栏杆桥村等5个村实施了科技扶贫和到户增收项目,鼓励贫困户种植脱毒红薯,带动周边1500多户贫困农户持续增收。
“以前我们是祖祖辈辈土里刨食,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年辛苦却难以脱贫。后来我们这儿开始大规模种植脱毒红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合作社,没想到真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路。”该县李集乡农民柴本银说起自己的致富门路十分兴奋,“合作社里耕田、插秧、运输等一切劳动都用上了机械,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不说,还免费提供红薯种苗、农药、化肥、技术、信息等服务,经济收益大大增加。这几年我的家庭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那顶戴了多年的‘贫困帽’早就摘掉了,而且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红火!”
截至2015年年底,该县贫困村从2011年的125个减少到2015年的80个,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2.63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74万人,特色产业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摘掉了“贫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