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海涛)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一市一区三枢纽”战略定位,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深化“四一”招商行动,优化投资贸易环境,积极投身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潮,着力高质量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对接有效需求,为稳增长、调结构、转动力、提质效提供有力支撑。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7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实际吸收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增速位居全省第七。
统筹推动上下“给力”。今年我市制定了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强化全市开放“一盘棋”意识,压实各级各部门开放招商主体责任,各县区也制定了对外开放实施方案,农业、工信、金融等市直相关单位制定了对外开放专项方案。编印了2016年全市重点招商项目册,认真筛选140个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较高成长性的项目入册,总投资额2005亿元。建立了开放资讯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站专栏等多个渠道,采取工作交流、情况通报、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推动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比学赶超,截至目前,已发布8期资讯,传播面覆盖840人次。
“四一”招商提质增效。我市组织开展了“四一两化”提升年活动,着力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推动规模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单个招商向集群链式招商转变,围绕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绿色食品、电商物流等主导产业,积极开展集团化体系化招商,承接同一生态条件下的关联企业抱团转移,放大全产业链倍增效应,以供给侧提质增效引领需求端潜能释放,加速积累产业竞争新优势。在第十届中国(河南)投洽会上,我市通过扎实开展专题性推介和区域性对接,先后派出招商小分队40余组,拜访客商650余名,走访企业220余家,对接项目80余个,促成合作项目39个,总投资额150亿元,其中24个项目上会集中签约,总投资额80亿元,涵盖了电子信息、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创新度高、结构性好、辐射力强等特点。同时,组团参加了2016年“5+2”经济合作活动,接洽了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来我市考察,达成了一系列投资合作意向。
环境优化“软硬兼施”。我市围绕全面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塑造开放发展良好生态,一方面持续推进载体建设,加快申建信阳保税物流中心等口岸平台,协调推动关检合作、“单一窗口”建设、项目联审联批线上服务等重点事项,积极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可复制经验,构建我市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全程服务,下放外资企业审批权限至县区,进一步简化投资手续办理流程,定期开展项目“三率”督查活动,切实保障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心落户、舒心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外商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