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海涛)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执法协作,突出条块整治,积极营造氛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持续挤压侵权假冒生存空间,扩大守法诚信的市场分量,有力净化了市场生态,助推了“双创”发展。日前,在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市的经验做法和良好成效受到了省“双打”工作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和通报表扬。

注重机制促动。我市建立了联席会议、案件公开、新闻发布、信息报送、督导检查、工作联络六项制度,着力实现各相关单位之间联络及时、对接畅通、信息共享,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事项,合力确保打击侵权假冒总体态势良好。去年以来,共召开“双打”工作联席会议4次,协调解决联合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6个。

坚持执法联动。我市先后开展了车用燃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场、互联网领域、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等专项整治。其中,由商务、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的车用燃油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4800人次,处理举报投诉案件23件,办结行政处罚案件13件,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加油站点5家,责令整改27家;由农业、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市场专项整治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近5100人次,检查经营户2300家,抽检产品约650批次,查办案件160多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4000多公斤,清理退回不合格种子10万公斤;由文化、知识产权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互联网专项整治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全面排查,纠正非法专利广告宣传5起,责令整改电商商户2家;由海关、商检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清风”行动共检验10批运往非洲的商品,货值511.70万美元,对高风险侵权商品进行分析排查,有效杜绝了中国制造、河南制造侵权假冒的输出。

广泛宣传发动。我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两微一端”等平台,积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面向广大市场主体和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公开侵权假冒典型案件,发布企业“红黑榜”,拓宽举报投诉渠道,持续传递尊重创造、遵法守信的正能量,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集中宣传活动60余场,出动宣传车辆6000余台次,印发宣传资料12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8000余块,悬挂宣传标语2.4万余幅,微信微博推送宣传内容30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