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正在精心绘图。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李海

王云现任河南省地矿局地矿三院高级工程师,工作18年来先后荣获省地矿系统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省地质矿产勘查优秀技术能手、省地质系统计算机技术标兵等称号。

1997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王云来到了河南省地矿局地矿三院从事地质勘查工作。本以为一身所学终有用武之处,却不料自己这个北方人因水土不服,全身多处出现水泡并溃烂。无奈,领导将他从野外调回室内,从事地质绘图、报告整编等内业工作。

“当时心里也有过挣扎,《勘探队员之歌》里唱的‘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那说的都是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在室内能干出点啥呢?”王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可是18年过去了,在那个二十多平方米的格子办公室里,他还真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1998年7月,省地矿局对于地质图件有了新要求:所有图件不再采用手工绘制,而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图件进行数据化、电子化处理。当时电脑尚未普及,许多人连开机、关机等操作都不会,更不要说将一幅幅信息量庞大的图件用计算机精准地描绘出来。没有老师、没有经验,一切从零开始。王云白天从描绘一个注记、一条地质界线、一块地质岩性面摸索练习,晚上查资料、翻书本、作总结。为了达到标准,他常常对一张图进行多次扫描,对每一幅扫描件进行误差校正。成图后,他对图中包含的2000个注记、5000条线、1000条弧段等一个个检查,哪怕仅有肉眼看不到的1毫米细微差别,也会删掉重来。凭着这股子钻劲儿,经过3个月的努力,由他绘制的五幅地形地质图一次性通过省局验收,这是地矿三院成立四十多年来第一次有人将图件电子化数据化。

2009年,光山县千鹅冲铜(钼)矿详查项目中,王云首次采用SD法将野外原始数据进行建模整合,详查计算钼矿产资源储量60万吨,并运用平行剖面法进行复核,误差达到4.57%,使过去需要耗费6人7个工作日都不能做到如此精确的事情缩短到2人7个工作日,得到了业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是河南省首例运用SD法进行储量计算,结果准确可靠。正是这“准确可靠”的结果使得专家最终认定钼矿储量达到特大型规模,单个钼矿矿体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结束了大别山区地质找矿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历史。成果的背后是王云团队连续45天不分昼夜的加班钻研,是对3800多个原始数据的反复比对、校验。

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绘图专家,王云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始终没有变。18年来,他和他的同事共绘制了41500张图件,合格率为100%。

面对各种荣誉,王云常说:“一个手指握不成拳头,成绩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在今天的地矿三院,有70余人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徒弟,他们中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还有的已经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无论是一对一的单兵教练,还是一对多的群体指导;无论是制图实践模拟,还是正规教室多媒体授课,他都讲理论鞭辟入里,讲实做清楚明白。省内地质系统多家兄弟单位都邀请他去举办讲座,他的课件也成为省地质系统制图的标准教材。

如今,常有外单位的人找到王云,让他接私活,以他的熟练度,一个星期就能成功绘制一张精确的1:50000地形地质图,10天能为一个项目建立数据库,给的报酬却是月工资的几倍,可是他总是拒绝,“一心不能两用,我只想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地质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地质队。”

18年来,王云用专注和坚守传承着地质行业的“三光荣”传统,用忠诚和敬业实践着地质人的“四特别”精神,他以鼠标为画笔,以键盘为调色盘,在山山水水的矿产宝藏间勾画出新时代工匠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