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其鹏正在精心制茶

开栏的话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共鸣。

工匠精神,是新时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自主创新地位、适应发展新常态、打造发展新引擎的动力源泉。为激发全市职工群众投身“一市一区三枢纽”建设的创新变革热情,即日起,本报联合信阳市总工会开辟“寻访‘信阳工匠’”专栏,通过展现我市各行业、各战线“匠人”代表的先进事迹,以期让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崇尚专注、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大众气质”,在奋力实现我市“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中散发出时代的绚丽光彩。

本报记者 赵雪峰 李海

正值映山红染红大别山主峰金刚台的季节,满目舒展芽叶的茶山让信阳商城县其鹏有机茗茶场场长周其鹏的心像映山红一样充满火热激情。与满目翠绿的茶山形成反差的是,今年52岁的老周头发早已谢顶,他诙谐地说:“我是用自己的青春染绿了茶山。”

周其鹏20岁那年就开始跟着父亲种茶、制茶。在学制茶上,父亲对周其鹏毫不含糊。从最苦的大茶把杀青开始,20斤鲜叶的炒制要用上腕力、臂力、腰力,一天要干16个小时。连续几天下来,胳膊都肿了,吃不下饭,走不稳路。

“老祖宗传下的东西,都是经千万次实践然后顿悟。万丈高楼平地起,再苦再累都得从基础干。”回忆年少岁月,周其鹏记忆犹新。

正是在父辈的严苛教导下,周其鹏苦练内功、精益求精,逐渐成长为一代制茶大工匠。

商城的信阳毛尖以春茶为主,最上等的茶都集中在清明节至谷雨节气之间,每到这一段生产高峰期,周其鹏全天24小时都会“泡在”生产车间。周其鹏认为,茶叶的加工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当工人吃饭时,他就一个人顶上,因为人能停下,但机器不能停下。去年4月末,周其鹏因过度劳累感冒发烧,正在输液的他不顾家人的劝阻,一只手用杆子举着吊瓶在车间里不停查看炒茶进展。

他的铁人精神,征服了自己的工人,也获得了社会的赞誉:2006年被推举为信阳市人大代表,2009年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制茶最讲究的是火候,和火打交道久了,周其鹏便琢磨火工。“以往,炒制信阳毛尖主要靠经验来掌握火候,有时产品出来很不稳定,同一批鲜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炒制出的产品都有区别,有时不仅产量低而且人力消耗很大。”周其鹏如是说。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向杭州茶科所的教授们求教,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用数据化标准来掌控温度的新方法,结束了纯手工制茶的的时代。

现在,走进其鹏茶场的厂房,制茶车间宽阔通透、窗明几净,制茶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火候的问题解决了,周其鹏对信阳毛尖的琢磨也上了瘾。他觉得自家的信阳毛尖不能只在当地争上流,应该走出去!于是他带着自己最满意的茶去杭州参加1995年的国际绿茶评比赛,自以为可以拿到头奖一鸣惊人,岂料,只获得一个铜奖。迷惑不解时,他求教中国绿茶评审界泰斗沈培和教授,沈培和解释说,不是制茶工艺的原因,是茶叶原料品种的问题。

找到问题根源,周其鹏回到家乡就一头扎进茶园,细细研究每个山头茶叶的品质区别,反复琢磨不同时间段生长的鲜叶如何炒制以及生产中每道工序对味道的影响。随后几年,周其鹏访遍各大名茶产区,经过对23个品种的试种,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品种——數北,并以此为原料参赛,一举夺得1997年的北京国际茶叶节金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获奖123项。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精心结合下,其鹏信阳毛尖系列茶于1998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检测鉴定,成为全国首家信阳毛尖有机茶。

让热爱信阳毛尖的人,看到好产品,享用到好产品,是周其鹏始终不变的信念。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追求利润,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实业家,将一叶叶高山有机茶送至千家万户,在精益求精制好茶的实践中守护信阳毛尖的独特魅力。